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自序
第一编 俄罗斯古典文学篇
第一章 本土与外来因素之争:罗蒙诺索夫批评史的潜文本
第一节 喻与谔
第二节 文与路
第三节 诗与律
第二章 三种《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解读
第一节 社会历史学还原
第二节 文化学还原
第三节 审美还原
第四节 对立与对话
第三章 19世纪高加索战争的文学再现——以莱蒙托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行旅和创作为例
第一节 莱蒙托夫与高加索战争
第二节 列夫·托尔斯泰与高加索战争
第三节 两点余论
第四章 在放肆的邪恶旁边还有孱弱的良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残酷结构”
第一节 微观的残酷结构
第二节 邪恶与良善的纠缠
第五章 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文学、艺术本土化转向描述及原因探寻
第一节 本土文化回归浪潮
第二节 本土文化回归原因初探
第三节 余论
第六章 文化试错的民族寓言:《罪与罚》的一种解读
第一节 作家写作《罪与罚》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文化选择与叙事深层结构
第三节 众人物与文化论争
第二编 苏联时代文学篇
第一章 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心文学”阐释
第一节 否定“中心文学”的倾向
第二节 逆向同构进程
第三节 文学内外的缘由
第二章 肖洛霍夫的写作策略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的分野
第二节 疏离与归依之际
第三节 中心与边缘之间
第三章 肖洛霍夫的中心化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拒斥庸俗社会学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中心化的表征
第四章 《癌病房》:传统与现实的对话
第一节 道德审判
第二节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三节 戏拟崇高
第四节 驾驭文本
第五章 土地与家园:文化传承中的《告别马焦拉》
第一节 《告别马焦拉》的评论述评
第二节 创世纪圣乐与末日悲音的交响
第三节 家园和土地主题的传承
第三编 新俄罗斯时代文学篇
第一章 肖洛霍夫的边缘化
第一节 数据及分析
第二节 质疑与回应
第三节 文学场外的考察
第二章 普京文学形象上的“中国”油彩
第一节 得胜还朝的沙皇
第二节 惊慌失措的道士
第三节 会变身的将军
第三章 祖国保卫者形象塑造——2012年2月23日普京卢日尼基体育场演讲分析
第一节 媒体的视角
第二节 语言学的视角
第三节 政治策略的视角
第四章 俄罗斯当代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象
第一节 对中国文化英雄的领悟与曲解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奇幻拼贴
第三节 回归“哲人之邦”套话
第四编 中俄文学、文化篇
第一章 孔子形象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流变
第一节 18世纪末
第二节 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
第四节 几点小结
第二章 异域风雅颂 新声苦辛甘——俄罗斯汉学家的《诗经》翻译
第一节 扬弃过度阐释 还原民歌本色
第二节 看意翻译风格 归化异化皆佳
第三节 章法谨严生动 韵律屡见匠心
第三章 历史类型学的启示——李福清院士的文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注重多语种学术资料
第二节 运用历史类型学
第四章 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与思考
第一节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工作简况
第二节 《大典》中文翻译的难点与我们的态度
第三节 针对翻译难点的解决方案
Дополнение1 《Судьбачеловека》:реализм илисимволизм
附录2 向死而生的人生醒悟:普希金四个小悲剧赏析
更新时间:2025-04-24 18: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