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手记来由

首先给大家说明一下这本刑侦手记的来由。

这本刑侦手记的所有人是我大伯,也就是我爸的哥哥。他的名字叫程临海,我爸叫程临江。我家的老房子在珠江入海口附近的小渔村里,江水滔滔,东流入海,因此爷爷就给他们兄弟俩取了临海、临江这样的名字。

大伯年轻的时候,去云南当过几年兵。转业回来以后就去了刑警队。据我爸说,大伯是刑警队里最拼命的一个,常常是几个月不着家,在全国各地追捕犯罪分子。家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干嘛,问他也总是守口如瓶。偶尔有那么一些时刻,家人们坐在一起看法制新闻,无非是一些命案告破、凶手落网的报道,大伯就会轻描淡写地来一句:

“噢,是这个案子啊,人是我亲手抓的,蹲了他好久呢。”

正因如此,大伯屡获奇功,破了不少重案要案。从一名基层警员一路晋升,如今已经是ZH市刑侦支队的支队长了。即便已经五十有二,只要出现大案子,他仍亲自督办,奋战在缉凶剿匪的第一线。

虽然我小时候见他的机会不多,但大伯在我心里,一直都是个高不可攀的英雄、硬汉一样的存在。后来我决意报考警校,立志成为一名刑警,主要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可是啊,英雄有朝一日也会老去,硬汉终有一天也会倒下。常年不规律的作息,连续作战,饮食无规律,终于把他的身体击垮了。两个月前的一天,大伯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身体出了大问题,心脏需要接受一个大手术。

暑假的时候我去医院看他,当时手术已经完成,他整个人瘦了一圈,身子还很孱弱。曾经意气风发、守护一方平安的大伯,好像卸下了他的铠甲,正需要家人们的保护。他的女儿,也就是我堂姐,已经嫁去外地,正怀着身孕,一时也指望不上。我刚好放暑假,于是就由我和伯娘轮流去医院照顾。

也就是在医院照顾他的这段时光,弥补了我们叔侄二人过去不常见面的遗憾,拉近了我俩之间的距离。他问起我在警校的生活,给了我不少实用性的建议,还给我讲起了当年全国各地追捕嫌犯的故事。其中不乏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时刻,也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经历。大伯讲述时绘声绘色,语言也极富感染力,我这才发现,这位舍生忘死、屡建奇功的老刑警,不止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一面,还有幽默诙谐、平易近人的一面。

有一天,伯娘叫我去她家取点东西。我到了以后,她还在厨房忙活。看我等在那里,就对我说:

“程羽,你大伯说住院闷得慌,你到书房里找几本书给他看看吧。”

我闻言就去了书房。书房里有满满一大柜子的书,大多是公安、刑侦一类的专业化书籍,只有寥寥几本崭新的世界名著。我从中抽出了《基督山伯爵》的上下两册,正要离开的时候,忽然一眼瞥见书桌上摆着本旧旧的笔记本,也就是我现在手上拿的这本、封皮已经剥落的刑侦手记。我把笔记本拿起来,随手一翻,只是草草读了几段上面的文字,很快就意识到这里面记录的,是一桩陈年要案的侦办记录。

恰在这时,伯娘也走进了书房,于是我问她:

“伯娘,这是大伯写的吧?”

她轻轻应了声,嗯,然后抬头看了眼书架,说:

“不止这一本,那上面还有好几本来着,都是他写的。”

我抬眼望去,果然在书柜最上层那一排,看到有十好几本同样大小、外观陈旧的笔记本。

看我一脸吃惊,伯娘又解释说:

“这些本子是你大伯过去经办的案件记录,他时不时会取下来翻看。看得最多的,就是你手上这本,有时一边看还一边叹气呢。”

我有些好奇,就问:

“为什么叹气,案子没破?”

她答:

“案子破是破了,但罪犯只抓到了一个,还有一个让他跑了,到现在也没能抓获归案。”

原来如此,多年前的一桩案子仍有共犯在逃,对于责任心极强的大伯来说,这是挂在他心头多年未解的一桩憾事。

我摩挲着手上那本旧旧的笔记本,又看了眼书架上那一排陈列整齐的笔记,想象着大伯在办案间隙认真记录的画面,忍不住问道:

“大伯写的这些记录,对他破案有帮助吗?”

恐怕是伯娘也曾经这样问过,她几乎是复述了一遍大伯的回答。

“你大伯说,破案的关键往往在于细节,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因此,他会把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线索记录下来,在办案期间时不时翻看,从中找出破案的关键一环。”

听到这个回答,我对手上这本笔记的兴趣愈发浓厚了。于是当天,我把伯娘准备好的食物,《基督山伯爵》上下两册,还有那本刑侦手记一同带去了医院。在医院里,我问起了笔记当中记录的案件,大伯向我娓娓道来。

原来,那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轰动一时的连环杀人抢劫事件。悍匪横跨多地,持续作案多起,杀害多条人命,造成社会恐慌,影响极为恶劣。大伯追捕多年,终将悍匪抓获,但另一同伙却侥幸逃脱,至今潜逃已逾二十年。

我问他:

“大伯,没有把在逃的凶犯绳之于法,是不是令你感到特别遗憾?”

他想了想,露出一个复杂的笑容,说:

“遗憾当然会有,更多的是不甘。刚跑的头几年,我曾想过总有一天他会再现身,我还有机会把他抓获。可是一转眼,20年过去了,那个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许,他早已经改头换面,用另一个人的身份躲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想要抓到他,恐怕……”

他话说到这戛然而止,或许是不想把话说死,心里还残留着一点微弱的希望。

那天我跟大伯就这本笔记里记录的案件交流了很长时间。这是他职业生涯当中最重大、也最难以释怀的案子。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容光焕发,目光炯炯,全然不像一个大病初愈、正在康复的病人。临走的时候,我提出想借这本笔记一看。他一开始怎么也不同意,我求了他好一会儿。或许是念及我这段时间以来的照顾和陪伴,最终他还是松了口。

我花了两天时间,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本刑侦手记。看完以后,心里对大伯的敬意又加深了几分。在这本厚厚的笔记当中,对于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他总是一笔带过,不着太多笔墨;但对于破案过程中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报案人、目击者、社会关系人、被害者家属等等,却记录得极其详细,详细到连他们之间的对话也记述下来,中间还穿插着自己的心理活动。正因如此,在看的过程中,令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有一个人,在引导着我走进案发现场,一步一步解开案情,摸清凶手的真实身份,甚至踏上了缉凶的漫漫旅途。

在看完后我意识到,这本笔记里的内容,是一位老刑警工作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在警校的课堂上无法获取的实用教材。于是今晚,我决定同在座的各位共享这本刑侦手记。从第一页开始,与你们一道梳理案件,研究案情,跟着一个老刑警的讲述,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剧烈变迁的岁月当中,回顾那一连串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抢劫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