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传”一词在中国的首创及其在世界“自传”语汇中的时间坐标

与西欧所用的autobiography一词语义完全吻合的中文的“自传”语汇,最早出现在公元800年左右的中国中唐时期陆羽(公元733?—公元804?)的《陆文学自传》一文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自传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纪元。Robert Folkenflic在他所编的The Culture of Autobiography[1](《自传文化》)一书中曾对“autobiography”一词从语源学角度做了深入的考证,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1786年,“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这一以“autobiography”为词根的形容词形式最早出现,“autobiography”以及其同义词“self-biography”在18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德国偶得一见,法国则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使用。而据日本学者中川久定的考证[2],以卢梭的《忏悔录》为先导的欧洲近代自传,形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叶,和“autobiography”一词的出现时间,大致吻合。

由此可知,中国的“自传”一词的出现,较之西欧,早于其千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自传文学在中国的诞生却远远早于“自传”这一标志性语汇的出现。中国的自传在最初出现时,是以置于书籍之末的序中登场的,称为“自序”、“自叙”或“自述”,目前历史上有记载的当推司马相如的《自叙》,惜其早已亡佚,所幸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采录得以流传至今,但其作为自传存在的原文惜已随历史湮灭。这可视为自传入史的重要例证。故现存的已有公论的中国自传文学滥觞当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从这以后,‘自序’就作为书籍的序言形式,世代相传。”[3]

那么,中国自传文学从问世之日起就为其传统奠下了怎样的底色和基调呢?郭沫若在其作于1928年的《我的童年》的《前言》中的一段话或可为此做以明晰的注脚:“我不是想学Augustine(奥古斯丁)和Rousseau(卢梭)要表述甚么忏悔,我也不是想学Goethe(歌德)和Tolstory(托尔斯泰)要描写甚么天才。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4]郭沫若的概括中透露出西欧自传两种广为人知的主要类型:自我忏悔剖白型和卓越天才展示型。而正如郭沫若所言,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传统中,则多是在描述自我生命轨迹的同时,凸显人物在历史浮沉、命运升降中的精神追求和灵魂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