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相关研究情况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民俗学研究的兴起,我国故事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就动物故事的研究来说,德国学者艾伯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37年)一书中,将动物故事大致分“动物”和“动物与人”两大类;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86年)一书,按照AT分类法,列出的动物故事类型有150个,分7个系列;刘守华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2年)一书中,汇集了许多动物故事类型的研究,如老虎报恩型故事、老鼠嫁女型故事、猴子救月型故事、蛇郎娶妻型故事等;其他针对不同动物之文化研究的论文、书籍也十分丰富。目前学界专书进行研究的,笔者所见只有已故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大家谭达先所著《中国动物故事研究》一部,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迄今已近40年。书中涉及的动物故事,多是采编自各民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故事内容也多以儿童益智类为主,对所论动物故事的分类、解释偏于普及性质,并不能充分揭示我国动物故事的传承与演变脉络。

作为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动物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以动物之精神、品格来形容或喻指人之气质的情况十分常见,动物寓言、动物谚语、动物诗赋等都是文学史、文化史中的精彩部分,但对于动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则较少有系统的专著、专文进行这方面的整理总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生肖文化热的兴起,生肖作为被人民群众广泛熟悉的动物意象,开始受到研究者关注,与生肖有关的动物文化、动物故事也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对生肖动物研究进行取舍时,研究者往往将重点集中在与“生肖”特性有关的故事及文化意义方面,如马倡仪先生的《鼠咬天开》(1998年)、吴裕成的《生肖与中国文化》(2003年)等,以民俗文化内容为主,对动物故事本身的成长、发展线索及流传、变异问题涉及较少。汪玢玲教授《中国虎文化》(2007年)一书,“开创系统地多学科综合研究动物文化的先河”[1],从文化考古、宗教民俗、文史艺术、传播养护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对中华虎文化进行了考察,并设专章对与虎有关的传说故事溯源,在学术界具有积极的拓荒意义。

本书旨在以古代小说中所涉及的动物故事入手,探寻动物形象在产生之初、流传过程中所逐渐积淀的文化因素,通过动物故事在内容上的由简到繁、情节上的叠加与突破、动物角色之属性的固定与渐变,以动物形象在古代小说中的变迁为着眼点,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异域外来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对动物故事的渗透、影响,考察在动物故事中所体现的诸多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对立、冲突,进一步研究此类被民众熟知的动物及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创作的启示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