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瑞

我们常常强调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有无问题意识,既是衡量一位学者学术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也是考量一部研究著作有无学术含量的首要因素。

海平的博士论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即是针对奏议文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而作。正如他所指出,目前,奏议文之概念尚未明确界定;奏议文文体研究有待深入;奏议文缺乏整体性系统研究;研究思路多处于静止状态。读博三年期间,海平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交三十多万字的学位论文。论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名实考辨”;中篇为“文体辨析”;下篇为“文风变迁”。其中下篇部分已充实修定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史》,于两年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次上、中两篇又将付梓,我自然是乐见两书相成而为合璧之美。

正如其博士论文上、中、下三篇题目所示,原来的三部分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下篇,也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史》一书,主要紧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文风嬗变的角度,全面梳理唐前相关文献,第一次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演进历程,此书的出版,弥补了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不足。

与其相比,本书的学术视野更为宏阔,它以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为中心,扩展研究范围,将先秦至清代的奏议文全部纳入研究视野,对中国的奏议文做了通代的系统的研究。这样贯通性的考察方式,有利于避免断代或局部研究的不足,更加全面地梳理奏议文历史发展流变,把握其整体风貌。

其次,多维的研究视角与动态的研究思路是本书又一亮点。作者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全面梳理中国古代奏议文的渊源、生成与发展,指出奏议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礼乐制度的产物,这就抓住了奏议文作为“经国之枢机”的核心要素。进而立足于历代文献,深入探讨奏议文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其内在属性是“君臣名分”,外在特征是“进御性”。由此揭示出奏议文联结的重要两端,一是君主,二是臣僚。二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阶层,是当时政坛与文坛的主导者,他们的决策直接关涉国家大政、社会走向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如此从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的层面研究奏议文,有利于发掘影响奏议文生成与嬗变的多元要素。这就将奏议文的研究置于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士大夫心态史等多维空间来进行,避免了就文体而论文体形成的研究空间相对封闭的缺点,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研究视野与辐射型研究结构。同时,本书确定了奏议文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断限,梳理出奏议文从先秦时期之孕育、秦代之确立、到汉魏六朝之立类、再到隋唐以降之立名的历史进程,动态地展示出奏议文在几千年发展史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貌。较之于静态研究,这更接近于奏议文的历史原生态。

再次,本书深入到奏议文文体的内部,对其文类概念、研究范围与文体特点做出了明确界定,同时还对奏议文与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区别、奏议类主要名目做出了细致辨析,这就厘清了奏议文研究中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既开掘了奏议文研究的深度,同时也为相关文体比如制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海平的两部著作,在立足于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对中国古代奏议文体进行了全方位、多学科的立体考察,针对奏议文研究领域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现在看来,他的研究卓有成效,两书不仅有文献考索之功,更具建立理论体系、填补研究空白之力,行文也简洁清雅,可以说是兼具义理、考据、辞章之美。

2016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