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佛与化雅: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 左志南
- 720字
- 2025-04-24 20:34:59
第一章 北宋中後期佛學語境的形成與發展
佛教與中國文學乃至文化之關係,近代以來漸為學者所重視,研究的深度在逐漸加深,廣度也在逐漸拓寬。宋代是中國文化發展轉變的一個重要時期,按照我國幾位史學家的判斷,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時期[1],按照國外某些學者的看法,這是中國歷史上近世的開端。此一時期,佛教在前代的積累上持續地與文學乃至文化發生相互的影響。而此一時期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互動,最大的特點是佛教世俗化逐漸成為佛教發展的趨勢,並且士大夫普遍地介入了佛教的傳播中。佛教更是轉向了士大夫佛教的層面,文化意義上的佛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程度,以致出現了一個“近來朝野客,無座不談禪”的佛學語境。像宋代士大夫這樣普遍學佛,並以對待學術之態度研究佛教的狀況,顯然是超過此前任何一個時期的,這也開闢了宋代士大夫佛學的一種範式,呈現出了獨特的時代特色。佛教本身獲得發展的同時,佛教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而佛教與佛教所承載的文化是相聯繫而又有區別的,各屬於信仰與思想、文化的不同層面。士大夫佛學即是構成佛教所承載之文化的一部分,他們作為社會知識精英群體,更是這一文化的推進與領導者。因而宋代士大夫佛學是宋代佛教與中國原有之本土文化的一個交匯點,也是研究佛教與中國本土儒家文化互動的一個有效切入點。
宋代的學術在前代的基礎上實現了質的進展,跨越了漢唐注疏儒家經典的藩籬,開始在形而上學方面進行有意識的探討。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心性之學的興起,而這與宋代士大夫普遍學佛,並從佛教學說中汲取營養、獲得啓發關係緊密。正如《宋元學案》中所評:“兩宋諸儒,門庭徑路,半出入於佛老。”[2]這種佛學語境的出現,既是宋代學術發展內在需要的一種外在表現,也與佛教本身的發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