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老年妇女特殊生理变化

绝经对女性后半生生命质量的影响是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的。在古代文献中仅提到绝经后生育功能停止,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医学文献才提及绝经期症状和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少引起的疾病,理由很简单,在20世纪之前的年代,较少妇女能活到绝经年龄。

随着医疗保健及卫生措施的改进,人类尤其是女性的寿命在增加,在联合国发布的《2015世界妇女:趋势和统计》报告中显示,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女性人数占54%,8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女性人数更多,达62%。由于绝经后妇女人数多,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因而绝经相关症状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已成为当今全球医学和社会经济的重要问题。帮助老年妇女认识绝经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对疾病进行预防及治疗,对于改善老年妇女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绝经是指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月经永久性停止,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生理性耗竭所致的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疗和化疗等。老年女性一般处在绝经后期,即绝经一年后的生命时期。

绝经后期的老年妇女随着各项激素的变化,无论是生殖器官还是全身其他器官,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泌尿生殖系统可见乳房脂肪沉着,乳晕及乳头萎缩,外生殖器萎缩,分泌减少,小阴唇黏膜变干及苍白,继而出现阴道干涩、烧灼感,性交不快和性交困难。性交时易损伤阴道上皮,发生感染和出血。宫颈萎缩,卵巢缩小并硬化,盆底组织松弛萎缩,肌力减弱,易发生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出现阴道下坠、腰酸、排便不畅等症状,并且易合并感染、尿频、尿急或尿失禁。另外,真性应激性尿失禁可能与雌激素低下有关,因为尿道缩短伴萎缩性改变可导致尿失禁。

绝经后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发生紊乱,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多疑、多语或焦虑不安,感知能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减退,反应缓慢、迟钝,影响或丧失决断能力,亦会出现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胸闷甚至假性心绞痛等症状,还常感到孤独、失落,往往造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重者出现轻生念头及行为。少数绝经后期妇女会出现血压波动,常为收缩压一过性上升,伴头昏、头痛、胸闷等。

50%的妇女在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时出现阵发性烘热出汗和心率加快症状,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症状加重,发作频率增加,症状常持续1~2年,25%的妇女症状持续4~5年或更长。症状以夜间发作频繁,常干扰夜间睡眠和影响白天精神。绝经过程的血管舒缩症状是由于雌激素下降所激发。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较男性推迟10年,45岁之前男性冠心病(CHD)的发病较女性高3倍,绝经后女性CVD发病率逐渐上升,至65~70岁女性CVD发病率与男性相当。许多证据表明,这是由于女性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因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机制是由于它对脂代谢的良性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的直接作用,包括增加心脏搏动指数,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增进血流及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以上事实提示,绝经后CVD的发病率与雌激素下降有关。

骨质疏松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虽然多种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是女性一生维持骨矿物质含量的关键因素。雌激素保护骨矿含量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它对骨生成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抗甲状旁腺的骨吸收作用,以及它对维生素D代谢、肾脏保钙、小肠钙吸收的重要作用。绝经后骨矿含量以每年3%~5%的速率丢失,绝经的头5年骨丢失最快,并将持续10~15年。约在绝经后20年,与绝经相关的小梁骨骨矿含量丢失达50%,皮质骨骨矿含量丢失达30%。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骨体变形,严重者发生骨折、瘫痪,大约50%妇女65岁以上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7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在西方国家妇女骨折死亡率超过乳腺癌、宫颈癌和宫体癌的总和。

阿尔茨海默病(AD)与雌激素下降及老龄有关。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雌激素对脑的基本记忆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已证明雌激素对脑的海马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有研究证明雌激素具有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生成、保护神经元和增进神经元突触联系的作用,并对脑的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雌激素的以上作用有可能是阻止痴呆发生的机制。

除此之外,绝经后期女性亦出现体形改变,常为腹部及臀部增大,同时皮肤变薄,弹性下降,易出现皱褶,皮脂腺分泌减少,毛发脱落变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