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 张雪芳 戴伟
- 2009字
- 2025-06-25 10:08:53
前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数字经济时代。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随后,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微观主体要提高数字化技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自此,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显示,中国数字经济指数在2008—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27%,远大于同期GDP指数增速,这代表着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动能。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在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市场竞争、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是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因此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如何实现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微观经济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通过加大研发设计并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创新,深化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促进供应链管理协同配合,已然成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远程办公、数字化智能平台、网络医疗等数字化技术不仅使实体经济和企业提高了智能决策效率,还使得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数字产品迅速爆发,数字技术由辅助手段变成了主要手段。可以看到,企业数字化通过发展和深化数字技术,推进应用场景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实现企业以及产业层面的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是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基于企业数字化角度探究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数字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数字经济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化变革以及企业的发展与破局。第二章进一步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理论,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遇与挑战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要发展数字经济,就必然需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第三章对上述四大技术展开分析。第四章分析了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内涵、特征及类型,数字化技术如何重构商业模式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以推动企业创新性发展。第五章分析数字化运营,尤其是客户运营与平台运营模式,以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第六章论述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搭建人力资源数字化平台,提升领导者的数字化领导力,组建数字化团队,培养员工数字素养,从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第七章分析数字化财务的构建,尤其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与财务转型,助力企业价值的提升。第八章分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数字经济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践探索,以及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总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系统性。本书以数字经济时代为背景,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数字化变革、企业发展与破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遇与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其次,剖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及发展;再次,从商业模式数字化、运营模式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和财务管理数字化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作用;最后,对数字经济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与实践探索,以及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总体来说,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研究深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第二,时代性。中国即将全面步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融入数字经济的入场券,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新时代。站在数字经济新时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探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以及数字经济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又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变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企业经营者成功进行企业数字化变革,进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数字经济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精心审稿,选取最新的、有重要价值的数字经济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最新内容,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存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雪芳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