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来踢馆的竟然是我师弟

三个姓张的人站在一块儿,确实让人瞩目。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张益福和张玉林的身份,只当他们是张一谋的粉丝或朋友之类,留给了他们一个单独聊天的空间。

此时张一谋也是谦虚地问张益福:“老师,看完之后您觉得我这部电影怎么样?”

然而张益福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把目光转向了旁边的张玉林。

“你觉得呢?”他似乎是有意要考验张玉林,甚至还露出一副看好戏的神色。

可张玉林也没带怕的,张一谋虽然是大名鼎鼎的国际级名导,可对于他这个都重活一世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老子穿越回来就等于是先知,你明白吧?

于是他也看了一眼张一谋,有些似笑非笑地问道:“您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真话!”然而这次没等张益福回答,张一谋就已经抢先一步开口。

他一直摸不透这个年轻人的底细,尤其是在看到张益福对他如此“溺爱”之后,心里更是莫名的有些吃味。

要知道,在张益福所有学生中,他无疑是名气最大、口碑最好的那个,就连陈凯哥,也因为拍完《霸王别姬》后再没有什么惊人的大作,因此在声势上差了他一截。

原本以为张益福这次来是专门帮他加油助威的,可没想到这位老师却只是来带着一个“小孩”开开眼界的。

这让张一谋心里多少对张玉林有点儿看法,感觉张益福对这个小师弟,似乎比对自己更加重视!

然而面对张一谋的开口,张玉林却依旧显得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想听真话的话,那就是:无聊,无趣,我刚才在电影院里差点儿睡着了。”他施施然的对张一谋说道。

张一谋脸色顿时大变,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这小子说什么?他居然说我的电影无聊,无趣?

还差点儿害他在电影院里睡着了?

这小子是谁,他也太狂妄了吧?

如果不是因为张益福是自己的恩师,张一谋还以为这是敌家派来的人来踢馆来了!

要知道,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国际名导,在柏林电影节上也是拿过大奖的人物,更是被誉为国内目前最好的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

就这样一个小屁孩儿,居然敢质疑他的电影,甚至诋毁他的电影?

一时间张一谋有些面色难堪地看向张益福,似乎想让他帮自己主持公道。

但他却看到张益福面色如常,甚至有些鼓励地看向张玉林。

“就是说你很不看好这部电影?”张益福进一步问道:“那你觉得这部电影的票房会怎么样呢?”

如果不是穿越者,张玉林还真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电影票房确实是个很玄妙的东西,有些电影明明你不喜欢,也很难看,它的票房就是高的出奇;而有些电影你明明觉得很棒,口碑也很高,可它偏偏就是票房扑街。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小时代》跟《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单从网络评分和口碑来讲的话,前者甚至连给后者提鞋都不配。

可偏偏前者一个系列赚了20亿,后者连成本都没能收回来!

这你能找谁说理去?

同样的道理,他虽然觉得《幸福时光》很平淡,很无聊,但是挂上“张一谋”这三个字,谁又敢说它一定会扑街?

《满堂红》那样的小品段子式电影还斩获30亿票房呢!

但偏偏张玉林却很清楚地知道《幸福时光》扑街了,而且知道它扑得有多惨!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估摸着票房最多也就500万上下吧。”

“哼!”

这时候一旁的张一谋终于忍不住了!

你贬低我的电影也就算了,甚至连票房你都敢信口开河随便乱猜?

真当我张某人是老虎不发威,你当我hello kitty吗?

这部《幸福时光》可是汇聚了赵大爷、董白莲、孙漂亮、付彪、李学健、陶红等一大批当红明星跟演员,改编自莫言的经典小说《师傅愈来愈幽默》,由西影厂投资200多万拍摄而成,是我今年唯一的一部作品,你居然说500万票房就把我打发了?

你也忒看不起我张某人了!

想到这里,张一谋不禁对张玉林怒目而视,同时也迁怒到了旁边的张益福身上。

他不明白张益福这是怎么了,居然会任由一个后生晚辈如此羞辱自己,却对此不置一言?

可就在张一谋刚想询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没想到张益福却又突然转向他,并且说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话。

“一谋啊,我再给你介绍一下,这个小家伙虽然说呢明面上是我的学生,但实际上,我们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因为我之前听到他说了一大堆关于电影工业化的道理,我觉得他的这些道理很有道理,所以呢,就想验证一下。”

“你先别怪他满口胡言乱语,你先听他把话说完,我觉得他的话,可能会对你也有一些启发。”

说完他也不管张一谋能不能听懂什么“电影工业化”、“合作伙伴”之类的词汇,继续对张玉林问道:

“那你能不能用你的电影工业化那套,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你这么不看好这部电影呢?”

听到张益福的话,张玉林顿时就明白了他今天带自己来看电影的原因。

原来是搁这儿等着我呢!

不过张玉林心里有货,也不怕就是了!

于是他转过脸,看向张一谋,反客为主般问道:“师兄,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这时候张一谋正沉浸在解谜什么是“电影工业化”,为什么张益福要称张玉林是“合作伙伴”的问题上,思绪很不集中,于是下意识的回答道:“你问……”

张玉林当即笑了笑,问出了第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你当初立项开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动力是什么?”

其实就是问张一谋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了。

果然,张一谋似乎还有些迷茫,随口回应道:“动力?我就是看了莫言的小说,觉得这个故事挺适合拍成电影,所以就尝试了一下。”

张玉林闻言,顿时得意地冲张益福挑了挑眉毛。

张益福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

其实这就是张玉林当初跟他说过的:国内的导演拍电影,大多是一时兴起,根本没做过任何市场调查,只要觉得自己行,就兴冲冲地开始上马了。

这就是工业化当中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清,都还没搞清楚目标客户便匆忙上马项目”的错误。

这让张益福老脸一黑。

而随后张玉林又问道:“那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想过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吗?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它的手中目标是群什么人?年轻人?老人?青少年?女性观众?亦或是那些有着特殊观影需求的重口味观众?”

听到张玉林这话,张一谋就变得更加糊涂了!

我拍电影,还需要考虑观众是什么人?

全中国的老百姓,不都是我的观众?

我这部电影,温情温馨,老少咸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