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家作品简介

尼罗河既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它在阿拉伯语中是“大河”的意思,全长6671多公里,流经了大半个非洲。事实上,尼罗河是由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两条河流组成的。关于尼罗河的源头,有着说不尽的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源头的确切位置。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在尼罗河源头的西岸山坡上,高高耸立着一块三角形的纪念碑,碑上刻着这样一个名字JOHN HANNING SPEKE,这是为了纪念他发现白尼罗河源头而修建的。

约翰·汉宁·斯皮克(1827—1864),英国探险家,1858年2月,斯皮克和里查德·伯顿几经辗转发现现在的坦噶尼喀湖,成为最早发现该湖的欧洲人。伯顿因病需要休养,斯皮克继续独自一个人发现了非洲最大的湖泊,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湖”。1860年4月,斯皮克又同詹姆士·奥古斯塔斯·格兰特一起从英国出发对维多利亚湖进行了再一次的探测,以进一步确证它的确就是尼罗河的源头。1863年斯皮克将结论报告发到伦敦,同年,出版了他的《发现尼罗河源头之探险日记》,此时的斯皮克才年仅36岁。1864年,他去世后又出版了《发现尼罗河源头之内幕故事》,这是斯皮克所出版的仅有的两本书。

《发现尼罗河源头之探险日记》详细记录了斯皮克1860年第二次探险尼罗河源头的过程。全书共分为二十个章节,另外还包括序言、结束语以及脚注,译成中文大约二十余万字。该书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写成,因此在语言上较为简易,比较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斯皮克在书中描写了他探险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大量的描写是关于非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以及在西方社会所看不到的种族和部落制,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十九世纪一个欧洲人眼中的非洲。第一章描写了他们如何在伦敦开始准备出发,如何到达桑给巴尔(Zanzibar,今天坦桑尼亚的一部分),以及在途中的见闻。从第二章开始,我们一步一步地随着斯皮克的脚步在非洲大陆上行进——尤扎拉莫(Uzaramo)、尤萨嘉拉(Usagara)、乌干达(Uganda)、恩尤罗(Unyoro)等等,每一站都让我们充分领略到非洲大地上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也让我们看到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本书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其中既有拥护者,也有反诘者。最激烈的反对者莫过于曾经同斯皮克一起探寻河源的伯顿,他认为尼罗河真正的源头很可能是坦噶尼喀湖而不是维多利亚湖。为此,英国的科学家们1864年特地安排了一次公开讨论会,定于9月15日在英格兰的巴斯举行。然而就在讨论会的前一天,斯皮克却因自己的猎枪走火而殒命。讨论会虽然没能举行,但是历史做出了最终的裁定,胜者自然是斯皮克。莫其逊爵士后来称斯皮克对于尼罗河源头的发现解决了“多年来的难题”。

另外,这本书的出版也造成了相当的轰动,当时在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可以找到译本,深深地影响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多非洲的态度,加剧了英国的殖民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英国进入非洲一个正当的理由。但是目前为止,有报道说,1863年所出版的这本游记并非完全出自于斯皮克之手,据说是由当时的出版商请人擅自改动了斯皮克的原稿,加重了内容的政治意味,例如将非洲人民描写成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并将这归咎于长期与欧洲文明隔离的缘故,然而据说这位篡改者本人连非洲都没有去过。这些都为斯皮克的这本著作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但是,无论怎样,斯皮克都是那个时代的伟大的探险家,他为当时的欧洲打开了一扇通向非洲的窗口,是人们进一步认识非洲、了解非洲的开路先锋。他的这本书也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探险纪实名著之一,直到今天也不失其价值和魅力,是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一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