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大黄附子汤合枳术丸治疗小肠梗阻案

韩某,女,75岁,2018年2月13日。因小肠梗阻请中医会诊,其停止肛门排便排气4天,上腹胀满隐痛,肠鸣音减弱,胃潴留液每天多达1 800ml,咳嗽,咳痰色白,精神状态差,时清时昧,嗜睡,时燥热,喜冷饮,手足温,无明显发热、恶心、呕吐、多汗,血总蛋白49.6g/L,白蛋白27.2g/L,血钠159mmol/L,舌淡红胖、苔薄白少津,脉沉细虚数,心率(HR)130~140次/min。

诊断:

关格。治则:泻下通腑,温阳防脱。

处方:

大黄附子汤、枳术丸合方化裁。

用药:

炮附子15g(先煎),大黄6g(后下),枳实20g,生白术30g,细辛4g,生姜20g,茯苓20g,甘草10g,黄连3g,党参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

外用:

麻黄5g,炮附子5g,细辛3g,大黄5g,乌药10g,槟榔10g,肉桂3g,艾叶5g,生姜5g,冰片1g。为末,适量白酒调和,外敷神阙,每日1剂。

二诊(2月18日):

服药2剂后开始排便排气,腹胀减轻,大便每天1~3次、每次量约100~200ml,可见少量成形便,潴留液减少,每天800ml左右,神清,血Na+ 138mmol/L,舌淡红胖、苔少津少,脉沉虚略数,左脉略显滑象,HR 110次/min。

处方:

炮附子15g(先煎),酒军6g,细辛3g,枳实15g,生白术30g,生姜10g,茯苓15g,甘草10g,党参20g,山药30g,木瓜15g,炒白芍15g。

三诊(2月25日):

精神好,腹胀、咳嗽、咳痰消失,气便通畅,胃潴留液每天约100ml,复查血白蛋白31.6g/L,舌淡红胖、苔薄白,脉沉缓,HR 89次/min。以归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胃开纳进,痊愈出院。嘱其山药、薏苡仁、核桃、生姜、当归、茯苓适量,糜粥自养。

【附注】此例以小肠梗阻请会诊,上则食不得入,下则大便不得通。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此病人一方面有气便不通、胃液潴留等腑实标症,同时又有神疲、嗜睡、低蛋白血症、脉沉细虚数等少阴里虚证,且燥热、饮冷,恐有虚阳外越之兆。过去有“通补两难”之说,其实不然,可补泻同施,标本兼顾,各建其功。“小大不利治其标”,苦寒攻下势在必行,“非下不能去其积”,大黄、枳实斩关夺门,行气导滞,通下腑实;但年至耄耋且残缺之阳已难维系,“脉微细,但欲寐”,更无力承受苦寒戕伐,“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非温不可祛其寒”,附子辛甘大热,破阴除霾,离照当空,固护元阳,恢复人身之原动力,温下破结,直捣黄龙;党参、白术、茯苓甘温健脾益中气,淡渗利水消痰源,固守后天之本,持中央以运四旁;细辛、生姜温通阳气以化水饮;少量黄连,苦寒健胃,以为反佐,为偷渡上焦之用,防寒热格拒;甘草健脾益气,调和斡旋,使补、泻、寒、热之药各行其路,并行不悖,平和之药仍堪大任,如此可脾气健运、肾气复充、腑气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