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医药教育史(现代卷)
- 程海波主编
- 3016字
- 2025-04-29 18:08:06
前言
经过本书编委会成员半年多高强度的工作,《中国中医药教育史(现代卷)》书稿终于要付梓面世了。大家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校启动中医药教育史研究工作由来已久。我校素有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2013年6月,我校将“中医教育学”列为校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医教育史”与“校本研究”为重点,研究队伍以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务处等教学管理人员为主体,专业教师为补充。经过十年多努力,培养了一支既富有教学管理经验,又具有教育研究能力的队伍,也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024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也是我校建立70周年纪念日。为礼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世华诞,致敬70多年来为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而奋斗的前贤时彦,2023年10月,我校在启动校庆70周年筹备工作之时,将编修中医药教育史纳入了国庆、校庆献礼工程。
2024年1月3日,学校举行了《中国中医药教育史(现代卷)》启动会议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副校长赵霞主持会议,校长程海波作了重要讲话。程海波指出了这项工作在迎接国庆75周年、校庆70周年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新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对书稿编撰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学校保障措施。2月,在赵霞的组织协调下,该书获得人民卫生出版社立项。3月底,书稿完成初稿并进行了第一轮修订工作。4月14日,我校在扬州组织召开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书稿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意见,编委会对书稿框架、结构、内容经过了第二轮大修订。5月24日,学校再次组织了专家审定会议。根据专家意见,编委会对书稿进行了第三轮大修订。6月底,书稿交付出版社。
本书得以按期完成,既是学校高度重视、编委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评审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特别鸣谢参加本书稿两轮评审的专家们。
参加第一轮专家评审的专家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省良教授;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匡海学教授;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刘红宁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范永升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吕文亮教授;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李金田教授;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力教授;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彭代银教授;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石岩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周桂桐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天仁教授;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吴勉华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教授;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黄桂成教授。
参加第二轮专家评审的专家有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院长丁晓昌教授;《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乔旺忠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建平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七届候任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第十六届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剑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首席专家,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原副校长王振国教授。
以上所有专家都是新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关键环节和重要史实把握有序、轻重有度,这种具有“历史现场感”的指导,不仅给编者以信心,更赋予书稿以学术养料和基础支撑。
《中国中医药教育史(现代卷)》全书近50万字,共分八章,由程海波负责本书的策划、审定工作,赵霞负责撰写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文庠负责全书结构、框架设计。各章节的撰写人员分工如下(按章节顺序):绪论为文庠、孙元,第一章为蒋龙魁(其中第五节、第六节部分由孙元撰写),第二章为吴彩霞(魏翠妮、刘语涵参与编写),第三章为孙荪(倪菲菲、贾静参与编写),第四章为牛浩(孙雅楠、周婷、丁万坤参与编写),第五章为李友白;第六章为张洪雷(陈廷煊、高静参与编写),第七章为文庠,第八章为孙元。书稿除了纵向切段分工外,还对第二、三、四章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横向切片进行连续性梳理,分工如下:本科教育为牛浩,研究生教育为吴彩霞,民办院校及其他办学层次为孙元,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为李友白,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为孙荪,历史经验与启示为文庠。三轮大修订,由文庠负责文稿结构与内容的统编工作;由孙元负责书稿目录、格式等形式统编,以及全书大事记、参考文献的整理工作;牛浩、王晓雯承担了两轮专家评审大量的会务工作,本书编委会与出版社、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最后由程海波、赵霞审定全稿。
在本书稿的研究撰写过程中,编委会成员深感责任的重大,大家充分地认识到:新中国中医药教育与新中国建设同步起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进下,中医药知识体系由传统医学经验转化为现代中医药知识体系,由传统师承制实现了院校教育模式,建立起完整的从大中专到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突出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药教育全过程的特色。新中国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一抹亮丽的色彩,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类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本书编写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原书稿框架设计中,第九章是“现代中医药教育名家”。新中国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中医药教育者的耕耘与探索,有少数成名者,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人。选择典型名家进行书写,不仅是对其个人成就的总结,更是向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致敬。然而,名家的选择问题对同时代的治史者而言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为此,原书设计采用了“学术标准”加“教育行业影响力”叠加的方式进行遴选。一是院士(学部委员)加校长,符合这一条件的有承淡安、王永炎、张伯礼等三位先生;二是首届国医大师加校长,符合这一条件的有八位先生。然而,无论按什么标准遴选都难免挂一漏万,比如多次为中医药教育而奔走呼吁的任应秋、邓铁涛先生,一辈子献身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陆莲舫、刘振民先生,他们为现代中医药教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无法用“标准”去衡量的。为此,在第一轮评审专家的建议下,本书将这一部分约4万字的书稿割舍了,也为后续者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尽管这一部分内容未能在成书中呈现,但是更需要在此感谢负责这部分内容的张宏如,以及参与这部分内容撰写的孙雅楠和陈世钰。
由于本书口述史料的采集工作不足,加之我们总体能力与水平所限,本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过,鉴于本书研究的首创性与原创性,资料收集的丰富性,逻辑架构的独特性,我们还是决定出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70周年致敬!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期待后续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基于本书内容的系统性和表述的可读性,它既可作为中医药教育类专业学习者的教材,中医药教育教学与研究者的参考书,中医药教育管理者手边的工具书;也可为初涉者了解新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过程,各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各专业的基本内涵等提供指导和参考。
最后,衷心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相关领导和编辑人员的指导与支持,感谢学校教务处、档案馆、学科建设办公室大力的支持和共同的努力。
编委会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