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时代:腰鼓在中国的滥觞

腰鼓,名称首见于《隋书·音乐志》:“胡戎歌非汉魏遗曲,姑其乐器声调,悉与史书不同……其乐器有钟磬、弹筝……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1]此后,关于腰鼓的记载,不绝于书。

虽“腰鼓”之名首载于《隋书》,但首论腰鼓形制及质地却见于中唐杜佑的《通典》:“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2]同时谈及其他兄弟鼓的形制大小,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3],毛员鼓“似都昙而稍大”[4],“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5]。而成书于唐后的《旧唐书》与《通志》显然都采用了杜佑的记载,《旧唐书》:“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石遵好之,与横笛不去左右。”[6]《通志·乐略二》:“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7]较于前者而言,《旧唐书》补充说明腰鼓非中原乃出于胡。

北宋陈旸的《乐书》“八音”俗部土之属“腰鼓”条如是记载:“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广首纤腹,沈约《宋书》萧思话好打细腰鼓,岂谓此欤。”[8]但受制于八音分类法自身缺陷,以及腰鼓材质丰富,又于木之属俗部见收录“腰鼓”条:“腰鼓之制,非特用土也,亦有用木为之者矣。土鼓,土音也,木鼓。木音也。其制虽同,其音则异。后汉祢衡雅善击鼓,其妙入神,然亦进乎技者也。曹操以伶人待之,不足以辱之,适自取辱而已。唐武宗朝有赵长史,亦善于此,其可与祢衡同日语哉。”[9]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照搬“腰鼓”条记载:“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沈约《宋书》:萧思话好打细腰鼓,岂谓此欤!”[10]此外,马端临视汉鼓、魏鼓为腰鼓之属,每与羯鼓、大鼓合奏并用。“汉鼓(震鼓)。震鼓之制,广首而纤腹,即杖鼓也。汉人所用之鼓。魏鼓(杖鼓,相鼓,细腰鼓,正鼓,和鼓)昔苻坚破龟兹国,获羯鼓、鼓、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腰,宋萧思话所谓‘细腰鼓’是也。唐有正鼓、和鼓之别;后周有三等之制,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拍鼓,亦谓之魏鼓。每奏大曲入破时,与羯鼓、大鼓同震,作其声和壮而有节也。今契丹拍鼓如震鼓而小。”[11]当对应《宋书》的“思话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遨游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莫不患毒之”[12]时发现,再对应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13]的习俗,根据时间推测可知,腰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且种类多,在集体活动中更为常用。

现代关于腰鼓之起源的研究,有民族音乐学、音乐图像学、音乐考古学、乐器考古学等多角度的众多论述,但仍存在争议。概而言之,主要有西域说和中原说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