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盛京时报》文学研究现状

《盛京时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东北地区报载文学从荒凉阒寂到发生繁荣最有力的见证,据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原报印制《盛京时报》影印版(1985),全套影印本依时间顺序分订为141册,原版影印版缺失7册。作为东北三省光复以前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该报是研究东北报载文学和东北近现代文学的富矿,具有独特的地方文献价值,自影印版刊行后,关于《盛京时报》的研究日众。现搜寻研究《盛京时报》文学的论文共64篇,其中小说研究25篇(含笔者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诗词研究11篇(含博士学位论文1篇),其他研究28篇。其他28篇研究文学主题相对分散,如报载戏剧研究2篇、语言运用研究1篇、话语建构研究1篇等。本书主要聚焦1919—1944年(《盛京时报》停刊)刊载的2844部现代小说。

其一,梳理发现,学术界已有的《盛京时报》近代(1906—1919)小说研究成果主要是期刊论文,相较于《盛京时报》所具有的史料体量来看,研究成果尚不够丰硕。前期有沈阳师范大学张永芳教授、王金城副教授、冯涛老师等人对《盛京时报》近代文学作品或小说的统计和辑录。他们梳理《盛京时报》(1906—1915)的文学史料,将社论、文苑、小说、白话、译论、论说、杂录、代论、谐文、剧评、白话演说等一并归至文学作品范畴,按作品标题、作者、文体、栏目、版次、日期、卷次等进行登记,汇成《〈盛京时报〉文学作品名录》(2005年完稿),作为内部馆藏资料,没有正式出版。张永芳等人对《盛京时报》(1906—1919)刊载的小说进行摘要叙录,辑成《〈盛京时报〉近代小说叙录》(2010年出版)。后又出版了《〈盛京时报〉近代小说选萃》(2011年出版),辑录了1906年10月31日至1919年“五四”前夕的70篇小说。此外,辽宁省图书馆郭君等也编有《〈盛京时报〉文学副刊索引》。张永芳等人对《盛京时报》小说文献的整理工作为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其二,以考察《盛京时报》近代报载文学来审视东北近代文学及其文化生态。成果主要散见于《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求是学刊》《天津社会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深圳大学学报》《沈阳大学学报》《时代文学》等期刊以及个别论文集当中。其中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薛勤的5篇论文,《20世纪初东北旧体文学研究——以〈盛京时报〉旧体诗为中心的考察》《20世纪初东北文学观念的传承与改变——以〈盛京时报〉旧体文学为中心的考察》《1910年代东北的文学生态——以〈盛京时报〉报载文学为中心》《1910年代东北文学的空间意蕴和叙事追求——以〈盛京时报〉报载文学为中心》《从传统向现代:民初东北叙事文学的话语—空间》,与赵剑秋、赵子夫的论文《东北文学原生态信息资源推介——以〈盛京时报〉为例》可以作为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其三,围绕《盛京时报》某一作家、某一阶段作品或某个栏目进行研究。主要有对《盛京时报》重要作家穆儒丐的研究,如铁峰、郑丽秋《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满族作家儒丐》;日本学者长井裕子《满族作家穆儒丐的文学生涯》;王晓恒《从〈香粉夜叉〉看穆儒丐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东北现代文坛的翻译之花——论穆儒丐〈盛京时报〉的文学译介》等。

其四,关于《盛京时报》近代小说的考论。主要有宋海燕《封建性与近代性的杂糅——论〈盛京时报〉中的近代小说之主题》《〈盛京时报〉近代小说概况》;吴琼《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薛勤《20世纪初东北小说的女性想象与文体嬗变——以〈盛京时报〉报载小说为中心》;王秀艳《〈盛京时报〉近代小说刊载特点考论》《民国初期〈盛京时报〉文言短篇小说传播考》等。

其五,针对广告等栏目的研究,如焦润明《〈盛京时报〉广告所见日本对东北的奴化与掠夺》,认为作为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不折不扣的代言人,《盛京时报》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对于研究日本在东北殖民时期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盛京时报》近代文学史料还需要系统的梳理与编纂,而《盛京时报》现代文学史料更是亟待发掘和整理。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中,东北“当时较有影响的报纸,如沈阳的《盛京时报》、大连的《泰东日报》等,大量转载了鲁迅、叶绍钧、冰心、刘大白等人的新文学作品,给东北新文学作者以最初的启蒙”[10]。有关《盛京时报》(1919—1944)文学史料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盛京时报》现代文学作品某一体裁进行的个案或类型研究。如刘瑞弘、冯静的《传统格律诗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嬗变——以〈盛京时报〉为中心》,便是以《盛京时报》刊载的传统格律诗和新诗为抓手,分析出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传统格律诗的嬗变过程和其文艺理论探索的价值和意义。[11]孙浩宇《〈盛京时报〉清末诗词考述》(2018年出版)不仅对《盛京时报》中清末诗词和诗人作品进行了归纳整理,还结合该报日办背景以及当时东北文化与政治的现实环境进行了诗词考述;王秀艳的论文《〈盛京时报〉域外小说传播略论》,对《盛京时报》域外小说的文学传播进行了考证。二是围绕《盛京时报》某一作家进行文学风格、文学思想的考察。如唐海宏《满族作家冷佛生平及文学创作简论》,考证与穆儒丐齐名的东北现代文坛长篇小说创作能手王冷佛及其作品,不论是小说、戏剧、诗歌还是杂文、时评,王冷佛都能够直面现实与人生、敢于直率和尖锐地揭示社会矛盾,在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王秀艳的《〈盛京时报〉“神皋杂俎”副刊十年与穆儒丐小说创作——1918—1927年〈盛京时报〉的文艺传播》,考证了主笔穆儒丐在《盛京时报》工作前10年的文学创作。三是以《盛京时报》副刊为中心进行的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如佟雪的《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以〈盛京时报〉〈大同报〉〈国际协报〉文学副刊为中心》;冯静的《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王秀艳的《〈盛京时报〉周刊之文学传播考略》;陈金凤的《伪满时期〈盛京时报·儿童周刊〉研究》等。四是对《盛京时报》文学征文活动的考察,如王秀艳的《〈盛京时报〉“新年号”小说征文考略》,对《盛京时报》中的小说征文活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载文学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铁峰在《二十年代的东北新文学》中分析《盛京时报》发起的《对于新文化运动之希望》的“有赏征文”活动时指出,《盛京时报》的征文活动“不仅推动了东北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且使得东北白话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2]。何爽的《抗战时期东北报载戏剧生存样态研究——基于〈盛京时报〉与〈大同报〉的对比考察》则在比较研究的视角下,“从征文目的、范围、细则、结果和效果等多方面,透视两大报纸征文活动”[13],分析了戏剧征文与评选活动所展示的“报载戏剧的主题内容和真实意图”[14]和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繁杂的生存语境与多样生存样态。

近三十年,对《盛京时报》史料研究,学者们在文献整理、文化生态描绘、内容发掘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多集中于微观层面的个案或类型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有历史、文学、新闻、广告、政治、经济、教育、时政、民俗、艺术等方面,论文可达百篇。对《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总量不多,论文不过二十几篇,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阐述;编著两部,主要为阶段文学作品篇目的辑录和整理。综上,关于《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的系统性梳理和挖掘还留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