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学史长河中,东北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现代文学作家众多,成就斐然,其发展历程既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然而,我们多年来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却一直不够深入。在现行数十个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和专著中,东北文学多是被忽略的;少数论及的,也沉潜在“沦陷区文学”和“抗日文学”的宏大叙事中,或者以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来替代。这种情况形成的根源是,很多人认为东北本是不毛之地,只居住着一些没开化的游牧民族,清政府为保护“大清龙脉”而封禁多年,解禁后迁徙过去的汉人,也都是逃荒的社会底层流民,经济上不过是“白山黑水”的落后自然经济,文化上更是一片荒芜,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海量数据表明,东北并不是只盛产“大豆高粱”的落后小农经济,在张作霖时期就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铁路、水运、航空、公路、煤炭以及军工生产和制造业的先行者;1932—1945年建立了宏大的经济基础,东北的重工业处于中国和亚洲的领先地位。仅以交通为例,东北有铁路1.4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的二分之一以上,还有稠密的公路网,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工业区域。只是由于战争和战后的劫掠,使得东北先进的工业基础彻底坍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得不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工业基地。

现代东北不仅经济上领先亚洲和中国,文化教育的繁荣在全国也曾是首屈一指的。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7年6月,沈阳大型短波电台竣工,同年年底,沈阳国际无线电台成立,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需要经过沈阳国际无线电台转发,从而使其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电台。成立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占地面积900亩,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其年度办学经费、校舍总面积和在校生人数均超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九一八事变”以前,东北有据可查的高校43所,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当时全中国的高校不过103所,东北以全国6%的人口拥有全国42%的高校。到1945年,全国共有141所本专科学校,而东北拥有80所,东北以全国7.4%的人口占中国高校总数的57%。新中国成立以来,东三省一直都是文化、教育大省;即便东北已开始衰落的21世纪初,东三省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比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吉林为4.15%,辽宁为2.7%,黑龙江为2.34%。

现代东北长期的经济兴旺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教育的繁荣,必然催生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几千万东北人怎么可能会文坛上一片空白呢?

青年学者王秀艳博士的新作《〈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于2023年问世,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盛京时报》是由日本人出资在中国东北创办的一份报纸,1906年10月18日创刊于奉天(今沈阳市),1944年9月14日终刊,历时38年,在东三省影响巨大,最高发行量达到18万份。它记载了许多东北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研究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民族关系史、东北军民抗日史、北洋军阀史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尤为特出的是,它创办有自己的副刊,记录了丰富的东北文学创作,仅小说一项,共刊载小说3309部,长篇小说70部,中篇小说103部,短篇小说3136部;其中含域外小说152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东北文学的原生态风貌,真实地勾画了东北近现代文学从萌芽到发展,再到繁荣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东北现代文学起源与发展的真实历程。《〈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研究》以《盛京时报》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4年报纸停刊的26年里刊载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全面钩沉、整理了2801部现代小说,并以五四运动、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从小说载体、文本、刊载特点和理论批评等多重视角加以分析追索,全面呈现了《盛京时报》现代小说的真实情况,以期还原《盛京时报》现代小说对于东北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挖掘出其对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通读了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著作,感到作者圆满地完成了研究课题,并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示,推动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第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突破。作者在本书“结论”部分再次强调自己的研究力求“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研究方法和封闭格局”,以期推动“东北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日渐深入而不断丰富”。这无疑是针对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将政治与文学二元对立的简单判断模式而发的。前些年学者们因《盛京时报》,是日本人创办的报纸,办报的宗旨是站在日本殖民者立场上推行殖民文化,便避而不谈,或采取最简单化的办法,不分良莠地一律指斥为“日伪文学”和“汉奸文学”。须知,文学毕竟不是政治的附属物,只有将文学与政治的百般纠葛置放在更广阔、更开放、更深厚的学术和人文背景下去考察,才能谈到文学的独立话语。作者摒弃“重作家的政治表现而轻文学贡献”的传统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模式,从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研究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这是值得赞许的。而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能熟练运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对比和逻辑分析法、统计法,如对特殊研究对象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和定量研究等方法,效果都比较好。此外,还自然地使用很多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使得本书具有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第二,充分肯定《盛京时报》现代小说对东北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为该学科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盛京时报》报载小说作家众多,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甚至新旧文学夹杂,思想性、艺术性也良莠不齐,研究者极易陷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考证和研究之中,而缺乏总体的观照。本书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将五四运动以来东北报载文学现象置于东北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考察。就整体东北现代文学史而言,《盛京时报》报载小说意义重大,这不仅由于它刊载的一些文学作品在东北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优秀之作,更因为“缺失这一时段文学的历史描述和研讨,东北文学的全貌、文类演变的历程以及文学成就无法得到完整准确的体现,也不能准确地阐释东北文学生态和文学精神”。虽然不能说没有《盛京时报》刊载小说就没有东北现代文学,但它对后者发展的助推之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见微知著,揭示了东北现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内涵。作者从社会思潮传播的角度来探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在东北流传的具体情形,能够较好地阐释东北现代文学萌芽、成长的一般过程。东北现代文学是在“五四”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感召下产生的新文学。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相一致,东北现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内涵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封建专制文化的彻底批判;二是对西方文化的广泛接受。而这两个主流思想内涵的形成,其主要外力就是五四运动的浪潮涌向了东北,借助报纸这一大众媒介的传播,带来了东北地区文坛的巨大变化。一是关内小说开始涌入,结束了东北文学闭塞发展的状态。如作者所论:“自1919年5月至1937年9月,《盛京时报》刊载关内小说总计不少于20部,其中一些小说出自老舍、鲁迅、巴金、丁玲等名家之手,通过报纸这个平台向东北地区输入关内优秀的小说,不仅为东北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也给东北文学界提供了写作范式,为东北小说创作送上一股清流。”正是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东北地区一些进步作家开始注重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界,以现实主义的严峻笔法来描写社会现状,在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二是外籍作家的小说大批进入东北,《盛京时报》副刊共发表域外文学作品179部,其中长篇小说24部、中篇小说17部、短篇小说138部,分别来自欧、亚、美三大洲16个国家的作家,其中不乏世界级文学大师如莎士比亚、高尔斯华绥、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莫泊桑、威廉·福克斯、欧文、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里、高尔基、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是真正的走向世界文学,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不了解到广泛接纳,在东北现代文学中有着鲜明的反映。三是东北地区文学社团的出现和蓬勃发展,这是东北新文学走向正规、走向成熟、走向繁荣的标志。这里所说的三个变化,在本书中都有详明的论述和可靠的文献支撑。尤其是外国文学进入东北的实际情形,本书有“《盛京时报》外籍作家与作品”专章予以研讨。

第四,围绕《盛京时报》某一作家、某一阶段作品或某个栏目进行微观研究,深化了东北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深度。本书对《盛京时报》主要作家生平经历及其代表小说都有较深入的研究,除对穆儒丐、金小天、王冷佛有专节介绍外,对当时重要作家赵鲜文、惜梦、匡汝非、秋莹、山丁和小松、酡颜三郎(萧军)及知名作家里雁、柯炬、克大、疑迟、励行建、灵非、任情、吴瑛、吴郎、爵青、野鹤等生平、创作和文学风格、文学思想亦均有考察。同时,还系统研究了《盛京时报》众多小说平台及其刊载小说的情况,试图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盛京时报》报载文学的繁荣盛况。这些内容是本书研究的本体和基本对象,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在目前的东北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是空前的。

第五,系统梳理《盛京时报》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4报纸终刊所刊载的现代小说史料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文献性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有大量的统计表,而文学史料的考证梳理过程中的甘苦,是可以想见的。

也许,任何一部作品完成之后都会有缺憾感,学术著作更是如此。我在电脑上反复翻阅书稿,觉得本书的不圆满之处,是作者过分囿于现代文学的“现代”两个字,将研究的上限严格界定于1919年,从而把《盛京时报》自1906年创刊以来至1918年年底刊载的500余部小说摒于其外。通行文学史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年代界定在1919年五四运动,其实文学的发展并非如历史一样以某一事件或某一年份划分阶段,它是一个缓慢演进的历史过程,其变革应当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变的。我以为不必强行将这13年划到近代文学中去,在“《盛京时报》文学阵地与现代小说的繁荣”一章的“《盛京时报》小说的现代转型”一节中,将这13年的作品作为现代小说的萌芽来正面详尽阐述即可。五四运动前《盛京时报》已经发行了13年,其间正可看出小说在该报刊载从少至多,由弱到强的逐步成熟过程。缺少这部分内容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为他人著作撰写序言,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我一贯尽量回避,总共也就干过那么十来次。但秀艳索序于我,我却一口答应。因为,她是我30年前的学生,我十分了解她半生奋斗的艰辛旅途和心路历程。青年时的秀艳就向往成为一名学者,但作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到了中学任教。好强的心性和奔涌的才华加上勤奋的工作,使她很快成了吉林省名校的高三把关教师。作为省内名师,她不缺少鲜花和掌声,但却总是心有戚戚,不甘于此。终于,她辞去教职,去读硕士,攻博士,最后如愿以偿地成为大学教师,可以于教学之余去从事所热爱的科研工作了。她搞科研,是非常用心倾力地去做的,把工作看得十分神圣。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做得很优秀,并由此确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分野:东北文学研究。这本书是她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幸的是,正当她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疾病却突如其来,一下子把她击倒了,这本书的定稿是在医院病床上最后完成交给出版社的。我明白,她请我作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的学问,况且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并无门径。我知道,她郑重其事地写书出版,不是为了虚名和职称,不是为了稻粱谋。我读她的书稿,从中读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热爱故土、献身学术、回报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这是一位作为普通学者的黑土地女儿最为赤诚的奉献。是的,我们都热爱这片土地和繁衍于其上的父老兄弟,我们有义务践行自己的职责。惟愿天下太平,国盛人健,如此,秀艳就可以展其志向,遂其心愿,更好地承载起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文化使命了。

康学伟

2023年2月序于长春市净月潭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