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北地区报业的兴起

本雅明曾提出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文学的生产方式与体制。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品格与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体制。以报纸、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体制构成了政治体制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2]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离不开对东北现代报纸与东北报载文学的关注。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土层并不深厚的东北,新文学起步较关内是迟缓的”。[3]东北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东北社会的苦难历程而产生、发展和转型的。在20世纪初,俄日两国在东北开办了日文、俄文报纸,以报纸作为文化侵略的开路先锋、喉舌和言论机关。日本在东北创办报纸时间上略晚于俄国,但办报数量大,办报时间长,“利用报纸向本国人民宣传东北的富饶,引诱本国人民来东北开拓经营”[4],并试图在思想文化领域奴役中国人更为深远长久。为了实现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创办中文报纸,利用报纸发行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鼓吹侵略政策,用以麻痹中国人民,掩盖其侵略野心。日本在东北创设新闻机构,创办报纸,完全是有计划,有步骤,由国家来投资的”[5]。显然,掌握舆论宣传工具,控制话语是日本当初在中国办报的主要目的。

一 日俄侵略与东北报业

20世纪的东北,地缘政治和历史环境特殊而微妙,处于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交叉点,东北山雨欲来,危象日重。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日俄文化上的渗透与浸入。东北地区报业兴起略晚于中国近代报业,19世纪沙皇俄国入侵中国,1899年8月沙俄在旅顺创办了第一份官方俄文报纸《新边疆报》,这是东北近代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又在东北军事重镇旅顺出版中文《关东报》,在东北政治中心奉天(今沈阳)出版中文《盛京报》”[6],这两份报纸是东北最早的中文报纸。从中文报纸在东北出版发行开始,东北现代的“文学场”就已经奠基了,东北现代文学史不是静态的作家作品史,而是出版发行、传播流通、阅读接受的动态史,还是东北现代传媒的发展史、促进史、见证史。

东北早期报纸都是外国人创办的,东北最早的报载文学作品,也都是刊登在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副刊上,绝少专门的文学刊物。从1899年东北第一张近代报刊诞生到1919年“五四运动”,俄国在东北创办的俄文、中文报纸共22份,如1899年沙俄在旅顺创办俄文报纸《新边疆报》,1903年创办俄文中东铁路机关报《哈尔滨新闻》,1904年在旅顺出版中文报纸《关东报》,1906年于哈尔滨创办中文报纸《远东报》等。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日俄两国在东北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因此日本在东北创办的报纸稍晚于俄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日本在东北创办的报纸有26份,其中主要日文报纸有:1902年于辽宁营口创办的《营口新闻》,1905年于营口创办的《满洲日报》(同时用日文、中文和英文出版),1907年于大连创办的《满洲日日新闻》,1909年于长春创刊的《长春日报》,1914年于长春创刊的《长春商业时报》,1908年10月5日创刊的《北满洲》等。日本在东北创办的中文报纸有:1905年于旅大地区创办的《辽东新报》,1906年于沈阳创办的《盛京时报》,1908年于大连创办的《泰东日报》,1918年11月1日于哈尔滨创刊的《极东新报》等。综合来看,“日本中文报纸的存在时间远远超过俄国。俄国真正意义上具有影响力的《远东报》,存在了15年,而日本最年轻的《大北新报》,存在时间也有22年,至于《盛京时报》和《泰东日报》更是长达38年和37年之久。[7]可见,日本创办的中文报纸在数量和质量上皆胜于俄国”。其中,日本人创刊的日文报纸影响最大的是《辽东新报》和《满洲日日新闻》,而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是《盛京时报》,“同时也是日本在华出版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8]就各报的发行量来看,以1921年为例,“《辽东新报》日销量为37000余份,《盛京时报》日销量为25000余份,《泰东日报》日销量为8700余份,《满洲日日新闻》日销量为25800余份,几乎全部占领了东北地区的新闻阵地”[9]

清末民初在东北地区创办、经营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报纸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大连《辽东新报》(1905—1927)、哈尔滨《远东报》(1906—1921)、沈阳《盛京时报》(1906—1944)与大连《满洲日日新闻》(1907—1927)及《泰东日报》(1908—1945)。

二 早期报纸的文学阵地

据史料考证,东北早期中文报纸开设文学副刊的有《盛京时报》《大同报》《远东报》《泰东日报》。为了同《盛京时报》竞争,《远东报》仅开辟了“文苑”“杂俎”“小说”等文学栏目。值得一提的是,《远东报》这三个栏目“不仅结束了黑龙江文苑里诗歌一花独放的滞后局面,而且使黑龙江文学步上了多样化发展的道路”[10],《泰东日报》开设了“泰东杂俎”“潮音”等文学栏目,傅立鱼于1913年加入《泰东日报》社任编辑长,利用第一任社长金子平吉所打的“言论自由”之类的招牌,发表了许多思想进步、有革命性的文章,对日本侵华的暴行进行抨击,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在其任职期间,该报文学作品丰盈。

20世纪初,《盛京时报》《远东报》《泰东日报》这三份中文报刊所刊登的文学作品数量以《远东报》(1906—1920)334篇居于首位,《盛京时报》(1906—1920)次之,共计刊载173篇,《泰东日报》残缺较多,统计不全(见表1.1)。在内容与质量上,《盛京时报》与《泰东日报》不分伯仲,文学作品取材丰富,既有展现东北生活的作品,也有展示关内或域外风情的小说。而《远东报》次之,小说内容既非黑龙江人的生活,也无黑龙江的色彩。考证同一时期《远东报》,文学作品原创性不强,质量堪忧,“为转载之作的86篇,约占总量的25.75%,抄袭之作共有129篇,约占总量的38.62%”[11]。比较来看,《盛京时报》和《泰东日报》文学作品质量较高,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生活。

表1.1 20世纪东北重要报纸文学副刊统计

最为瞩目的是《盛京时报》,不但发行时间最长,且其创设副刊、栏目丰富多样。文艺副刊除了屹立27年的《神皋杂俎》之外,还陆续创设了《紫陌》《文艺》《文学周刊》《妇女周刊》《儿童周刊》《教育周刊》《另外一页》等,这些副刊又开设了诸多的文学栏目,如小说、笔记、品花、谐文、文苑、谈丛、戏评、医话、茫茫人海、剧本等。众多的文艺副刊和诸多的栏目既丰富了《盛京时报》的文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也增强了该报的精准性、阅读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了报纸开启民智和文学革命的功用,展现了这份报纸成熟的办报模式。《盛京时报》文艺副刊自成体系,为读者贡献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阵地,提供了东北现代报刊的文献价值。它是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也是历时最久的一份中文报纸,它是东北现代文学从荒凉阒寂到发生发展的有力见证,它的小说数量、质量、种类、题材等是研究东北现代文学不能捐弃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