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古代灾害情况概览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幅员辽阔,南北与东西跨度大,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西部地处内陆,气候多样。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地质条件多样,加之青藏高原的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风偏强时,气温偏低,出现低温、冰冻、雪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而冬季风偏弱时,气温偏高,又会出现虫害等灾害。当夏季风偏强时,雨带很快推进到北方地区,会造成这一地区雨量过大,导致洪涝灾害,而南方则出现干旱。反之,夏季风偏弱时,会造成南方洪涝而北方干旱。中国夏、秋季节经常遭遇台风。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这就容易造成水灾,而春、秋、冬降水少,又容易造成旱灾。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发生面积影响最大、损失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约占总经济损失的50%以上。我国的干旱区域很广,西北地区的西部属于常年干旱区,东部属于季节性干旱区。中国干旱最为频繁的区域是华北中南部和西南南部。我国经常出现跨季的持续干旱,如春夏、夏秋甚至是春、夏、秋三季,对动植物的生长及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危害。

洪涝是仅次于旱灾的灾害,每年造成农作物的受灾面积约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27%。夏季东南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分布趋势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由于受东亚季风与青藏高原的影响,我国的暴雨不仅具有突发性,而且具有频发性。我国三分之二的资产、二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耕地均分布在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区域内。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风暴,活动范围很大,常常从热带洋面侵入中纬度地区,并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登陆我国的台风平均每年有8个。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我国的地震跟处于地震断裂带有很大关系。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发育好。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深度浅,分布广,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中国古代多灾多害,灾害频次多,种类多,危害大,受灾面积广,可以说三年两灾。依邓拓的统计,从西汉开始至1936年,2142年间灾害总数已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即罹灾1次。就旱灾而言,凡1035次,平均每2年多即罹灾1次;水灾凡1037次,平均亦每约2年即罹灾1次。[6]据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统计,汉代有水灾125次,旱灾123次,地震113次,疫灾52次,风灾36次,雹灾40次。[7]魏晋时期水、旱、蝗等主要灾害534次,其中水灾102次,旱灾112次,蝗灾28次,疫灾50次,地震98次,雹灾49次,冻灾23次,风灾72次。[8]南北朝时期,水灾139次,旱灾125次,震灾102次,风灾78次,冻灾54次,虫灾37次,沙尘天气31次,雹灾26次,疫灾25次,雪灾16次。[9]隋唐出现旱灾167次,水灾175次,疫灾49次,地质灾害94次,蝗灾43次,雹灾51次。[10]两宋时期共发生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霜九类自然灾害达1543次,其中水灾628次,旱灾259次,虫灾168次,地震127次,瘟疫49次,沙尘69次,风灾109次,雹灾121次,霜灾13次。[11]元代,水灾1870(按一月一地一次)次,旱灾710(按一月一地一次)次,地质灾害189次,疫灾66次,虫灾195次,雹灾289次,霜灾63次,风灾27次。[12]明代灾害3952次,其中水灾1034次,旱灾728次,虫灾197次,地震1159次,瘟疫187次,沙尘171次,风灾82次,雹灾243次,雷击87次,霜灾34次,雪灾28次,冻害2次;陈高俑《历代天灾人祸统计表》中水灾383次,旱灾247次,蝗灾57次,地震40次,瘟疫69次,雹灾78次,风灾17次,霜灾15次,雪灾和冻害9次,连阴雨8次。[13]清代水灾1581次,旱灾625次,雹灾338次,霜冻74次,疫灾176次,火灾231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