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4. 乱世鸳盟未解期

1931年,倭国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虽然上海与东北远隔千山万水,但民众掀起了救国运动和抵制瀛货的高潮。上海80万工人强烈要求政府立即抗倭。

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救国大会,大批百姓走上街头,表达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时局的忧虑。

陈莲香作为《时兆月报》的工作人员,跟随记者李庆荣前往街头进行采访,记录这场盛大的集会。

然而,集会现场人潮汹涌,情绪激昂,场面一度失控。在拥挤的人群中,突然发生了踩踏骚乱,许多人被推搡、挤压,场面十分混乱。

陈莲香身材娇小,在人群中几乎无法站稳,险些被挤倒。就在她感到无助和恐慌的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突然出现,用坚实的臂膀护住了她,将她从混乱的人群中带了出来。

这位青年的及时出现,救了陈莲香一命。

她惊魂未定,抓住这位青年的手臂,问道:“你究竟是谁?为什么要保护我?你别走,我请你喝茶,以表谢意。”

那人咧嘴笑了笑,道:“陈小姐,您不必谢我,我是奉命行事。”

“谁指使你来的?”

“我不能说。”

“是不是‘澈爷’?”

那人又咧嘴,露出善意的笑容,然而并没有回话,而是挣脱她的手,远远地退开。

自此之后,像这样的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这不是和谐安宁的时代,骚乱,暴动,枪杀,流血,经常会发生。

直到1932年5月,陈升卿终于打听到“澈爷”的名字,知道此人叫“张明澈”,这才想起两家的婚约来。

陈莲香听到这个名字,也跟着心中一震。她想起那两位在街头救她的青年,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她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困惑。她不知道张明澈是怎样的人,但她知道,张明澈一直在暗中保护自己。

在一个周末的中午,陈升卿和妻子李世琴去二嫂家吃饭,说起这件事。

“二嫂,莲香和张家的亲事还没退,是吧?”陈升卿问道。

黄英点头:“是的。两三年前,张家人来过,我虽然婉拒推脱,但未能要回庚帖。”

陈莲香急了:“娘,不是已经退婚了吗?”

黄英摇头:“没要回庚帖,婚约便还在。”

陈升卿皱眉道:“那麻烦了!看样子张家不愿退婚。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打听到张明澈的状况,他现在不是普通人物!虽然在外头名声不显,但在青帮居于重要地位,是张仁奎最信任的弟子。据说,张仁奎给了他大笔钱财,让他帮着运作!二嫂,鉴于张明澈成了黑帮头目,我坚决反对莲香嫁给他!我们是书香门第,清白世家,怎能将女儿嫁给帮派中人呢?”

黄英闻言很诧异,去屋里翻出庚帖,道:“他才20岁,怎就成了青帮重要人物呢?”

陈升卿沉声道:“姓张的小子不简单,年纪轻轻,有钱有势,在上海滩混得很开!我听说,他名下有几家珠宝玉器店,还有一家黄包车行,雇佣上千位车夫。若非他加入青帮,原本也算青年才俊。可他进了帮会,这门亲事,便必须退!”

黄英是普通女子,对青帮虽然反感,但不算很强烈,心里想着:“如果女婿有钱有势,这门婚姻未必要退。”

然而,陈莲香和陈升卿都坚决要退婚。

陈莲香想退亲,因为她不了解张明澈,她是新时代的女性,追求恋爱自由,不愿跟没有感情的人结婚。

陈升卿之所以反对,则是基于别的原因。

陈升卿的妻子李世琴是位女教师,开口说道:“既然不行,那就退婚呗。就算张明澈是青帮中人,也不能强迫别人嫁给他。”

黄英叹了口气:“可他手下有上千号人,如果得罪他,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

她除了有女儿陈莲香之外,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总得为儿子多想想。

“青帮大佬不好惹,如果他恼羞成怒,找我儿子的麻烦,那可怎么办?”她将自己的顾虑说出来。

陈升卿听了忍不住皱眉:“是啊,这件事得好好处理,否则会留下隐患。这人年纪轻轻,怎么像像狗皮膏药一样,甩都甩不脱?”

陈莲香心乱如麻,不知所措,花容失色,眼泪汪汪。

屋里有种愁云惨淡的感觉。

又过几日,陈升卿和黄英带着礼物前往张家,低声下气地致歉,表达出想要退婚的意思:“实在对不住,我家姑娘很倔强,不愿嫁给贵公子。时代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不管用,哪怕硬着头皮成亲,也难白头到老啊。”

张青雨和胡杏儿不想为难他们,但也没有轻易答应他们的要求,说道:“儿大不由爷。三年前,我儿见了你家姑娘,当时便一见倾心,说是上天注定的姻缘,此生非她不娶。所以,你们若想退亲,直接找明澈商量。他若同意,一切都好说。他若不同意,我们老两口,也干瞪眼。”

陈升卿和黄英拿不回庚帖,只好唉声叹气地回家。

自此之后,陈升卿不断寻找张明澈,想跟他当面说清楚要退亲。

可是,张明澈却避而不见,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修炼“天耳八宫”,隔着很远能听见动静,对方还没靠近,他便悄悄溜走了。

他心里想着:“这是三世的姻缘,想退婚没那么容易!不愿嫁就拖着呗。”

陈升卿找了好几次都找不到人,猜测对方不愿取消婚约,只能将此事继续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