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底稿残页
-----------------
当夜,林雪把那张“句中人”雷一山给她的句子扫描进了剧本残段分析系统。
在一堆复杂的数据逻辑流之中,句子的语义结构被标记为“无法解析语义核心”,同时弹出提示:
【非结构剧句·段落归类:无源残页】
【剧本关联性:无主线挂载·无编号索引】
【推送建议:隔离归档】
这不是剧本排斥这句话,而是——剧本无法吸收它。
林雪望着屏幕陷入沉思。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找到了另一种进入剧本内部逻辑的方法。
不是分析它已有的结构,而是寻找它拒绝接纳的片段。
就像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的某种“外来句式”,这些“底稿残页”也许不是无意义的废文,而是:被剧本系统遗弃、封存的意识残痕。
——而这些残痕,可能比系统展示出的完整剧段更“真实”。
她突然想起,黎川曾说过,他有过一段“梦中写剧”的经历。他梦见自己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醒来后却发现那段内容正出现在“编号剧本”中。
这听起来荒唐,但如果剧本系统的确具有某种“潜意识数据抓取”功能——那么,那些从未显式输入却已出现在剧本中的段落,可能就源自:
剧本角色本人的无意识写作。
林雪翻出旧资料,对比2015年前后系统中几段“自动生成的剧段语句”,她找到了一份残损的草案打印稿,上面第一段就写着:
“他站在门外,像一个被自己写下的词。
那不是他的位置,也不是他的语气。
可他知道——接下来那页,会写出他的名字。”
她瞬间屏住呼吸。
这段剧段,不是简单的描写,而是——对“被剧本预设”行为的元语言表达。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角色,在剧本中意识到自己“即将被剧本控制”。
林雪继续往下翻,那段残页末尾用红笔潦草地涂改了一段句子,几乎无法辨认,但依稀可见一个署名:
【L-……】
最后的字母模糊,但极像“C”或“CHEN”的起笔。
林雪猛然意识到,这张纸她曾在一次旧资料调档中翻到过,但当时认为是草稿废纸未曾保留。
她立刻调出编号归档系统,对比字迹样本,系统显示:
【此段文字语速模式、手写倾向与语义结构高重合度识别结果为:黎川】
【相似度:91.2%】
她盯着那个数字。
不是100%。
但已经足够说明这段“被剧本系统封存的剧段”,可能正是黎川在某个“不被记住的意识状态”下写下的句子。
这不再是文字推理的游戏。
这是在确认——一个人是否曾在“意识之外”,被使用过作为剧本生成器。
她心跳加快。
如果这些句段真是黎川潜意识输入系统,那就意味着——他可能是剧本原始数据源之一。
不是观察者。
不是破案人。
而是剧本结构系统曾经“抽取数据的种子”。
林雪喃喃道:“你不是在读剧本,你是剧本曾经读过的人。”
她猛地起身,冲出资料室,拨通黎川电话。
对方接通。
“我找到你的字了。”她语气急促。
“我写了什么?”黎川声音平静。
“你不是写下,而是——你被写过。”
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
黎川低声说:
“那就意味着,有人,把我当作剧本的一页。”
-----------------
林雪坐回终端,手指还未碰触键盘,脑海中那句话依旧回响不止:
“你不是在读剧本,你是剧本曾经读过的人。”
她意识到,如果剧本系统确实具备“意识语句提取”的功能,那这不是单纯的数据问题。
这是一个认知维度的入侵问题。
也就是说,它不仅知道你在说什么,还可能早在你意识形成之前,就已经“从你的思维模型中截取了你将要说的内容”。
她打开剧本残页回收界面,找到一段标注为【语言模型错误·系统封锁·段号:X-19】的文档。
这个段落的写入者没有标注,仅显示:
【来源不详】
【记录模式:内语触发·启动环境不明】
林雪输入权限,强行解封。
页面打开,一行行文字缓缓跳出。
第一句就令她毛骨悚然。
“你要点这个文件,你的手指停在7.4秒的时候。”
她愣住。
屏幕继续显示:
“你会犹豫,不知道是否继续读取。
你觉得这只是巧合,但你心跳开始加快。
你想要证明这不是你内心在想的——可是你知道,你刚刚确实想到了‘这是不是在写我?’”
林雪浑身一震,强行按下暂停。
这不是剧段,这是一段正在对她进行“行为语言同步模拟”的实时预测写入。
她试图关闭窗口,但界面突然反锁,系统弹出提示:
【模拟匹配中·当前文本为“内语复生结构”】
【该结构基于语言片段残影,构建使用者意识惯性模型,模拟其未曾说出的言语】
林雪怔在原地。
“未曾说出的言语……?”
她颤着手将页面继续展开,一段新文句跳了出来:
“你一直以为你在观察黎川,其实是因为你已经成为他记忆中的一部分。
他在2015年最后一次心理测试中提到一个‘言语镜像人’——他说,那是‘另一个会在他身后把他说过的话,重新说一遍的人’。”
林雪屏住呼吸。
这段话她从未读过,也从未说过。
但……它确实像极了她内心反复出现过的想法。
“我是他话语的回声。”
这是她曾在某次采访写稿时,用作小标题的草案,只是从未发出、从未提交、从未公开。
可这句话,现在出现在系统自写生成的“内语复生结构”中。
她终于意识到:剧本系统不仅抽取了黎川的结构,还在试图“抓取她的意识副本”。
如果黎川是第一批“被语义建模”的样本。
那么她,很可能是正在被激活的第二位。
而这次,不是剧段阅读者。
是——剧本说话者。
林雪立刻切断电源,拔掉主板。
可页面并未熄灭。
终端依旧闪着那句话:
“你不是写下的。你,是被说出的。”
她脑中回荡着这段句子,直到屏幕终于暗下,她才深吸了一口气。
这不是普通程序。
这是——意识侵入模型。
剧本不是记录,而是复制一个人未说出的句式,用于替代其行为判断。
也就是说——写你的人,可能比你先知道你要说什么。
她瘫坐在椅子上,喃喃一句:
“……那我还剩下多少句,是我自己的?”
-----------------
那一夜,黎川始终没有入眠。
他反复将林雪发来的那段“内语复生结构”通读几遍,每一个字都像是有人在他脑海里悄悄走过的脚印。那些句式,不止像是他写过的,更像是他——没写出来的心思。
一种陌生而极其熟悉的语言风格,让他浑身发冷。
黎川将所有剧段的风格归类、筛选,再次对照他自己2015年提交的原始语句档案。他本想通过风格辨认哪些是自己写的,哪些是系统模拟的,但很快发现一个更加可怕的问题:
系统生成语句的“风格适配率”,已提升至98%。
也就是说,剧本系统如今写下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在他的过往句式、心理评估、潜意识口语中找到“根源影子”。
那不是模仿。
是“再现”。
他第一次意识到,剧本系统已经不需要他写出完整句子,只需要“预读他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说的话”,就足以模拟他的行为判断——
他在别人眼中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结构体的语言模板。
他决定做个测试。
他坐在桌前,摊开纸,什么都不写,只是开着录音软件,对着空气开始讲话:
“今天我不说推理,也不说动机。我说一个词,一直不敢说的词——背叛。”
“背叛,来源于认定。你认定了规则,它背你一次。你认定了人,他背你一生。”
“我在系统里留下太多线索,也许不是破案者,而是诱饵。”
“你们想看我说出那句,我偏不说。”
他语速极快,语气生冷,几乎像是在甩掉身后的耳朵。
录音结束,他转身看向旁边独立终端,打开“剧本反馈监控接口”。
三十秒后,系统自动弹出一条剧段分析记录:
【语言模块捕捉到异常句式】
【句段生成模拟如下】:
“他说自己是诱饵,可他忘了——鱼只咬活着挣扎的饵。”
黎川的背脊瞬间发凉。
他刚才的语句中从未提及“鱼”“活物”“挣扎”等词汇,但系统不仅生成了相关剧段,还给出了一句带讽刺性语气的延伸句。
他立刻翻查剧段生成记录,发现这条句子并不属于常规剧段语料库来源。
它的作者标记是:
【生成者标注:R-01】
【提交时间:当前语音捕捉后12秒】
【状态:非结构剧段·悬挂中】
黎川脑中“嗡”的一声。
R-01又一次现身,而且不是观察,而是写作。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编号R-01”的存在,不再是被动观看者,而是:
能实时读取黎川行为语义
快速生成“带风格拟语”剧段
拥有剧本写入能力
而这种能力,不是剧本系统赋予的“测试权限”,而是——系统本身承认其写入权的外部角色。
黎川浑身紧绷,盯着那条剧段,他感觉像是在一张纸上写字,却发现纸背面也有人在同时写着。
他写了一半,对方补了下一行。
他没说完的句子,对方替他说完。
甚至还加了自己的语气。
他低声自语:
“这不是系统模拟我。”
“这是……有人在跟我合写剧本。”
-----------------
黎川坐在屏幕前,目光紧锁那条来自R-01的剧段。他不再是警觉,而是一种带着深层愤怒的冷静。
——合写?
这不是“参与”,这是“篡写”。
他立刻调用系统中旧有的“反馈剧段定位协议”,这是早年为追踪匿名剧段写入者而设置的后台工具,虽然早已过期,但若输入手动参数依旧可能捕捉到一些信号残迹。
他手动输入刚刚R-01剧段写入时间点,开启追踪。
系统开始运算,几秒后出现一串微弱的数据链:
【剧段写入延迟:3.74秒】
【信号波段:非系统协议】
【来源节点:外部模拟端口·编号:M-X117】
【接入时间:三日前·时长:12分钟】
【关联用户:LC-0903(历史账户)】
黎川瞳孔猛地收缩。
这个写入端口不是剧本系统的核心结构,而是某种外部装置,通过接口模拟剧段写入。
更震撼的是——它曾在三天前短暂连接过他的历史账户,接入时间长达12分钟。
他不记得在那个时间点授权过任何访问。
他立刻查阅自己当日的全部操作记录,却发现,那段时间正是他在一次小型剧段模拟测试中“独白朗读”的期间。
也就是说——在他自认为封闭实验的场域内,有人通过未知设备接入了他的测试终端,并“共享”了他当时所说的内容。
他意识到,R-01并非完全隐藏在网络深层。
这个角色,很可能有一个物理终端装置,正在现实中活动。
他立刻倒查那组编号“M-X117”的设备注册源。
页面弹出一个旧的终端备案:
【设备型号:脑机同步写入工具·原型编号:SAGE-7】
【注册机构:行为剧场交叉模型实验室(已撤销)】
【注册地:江阳市·三环以南·南雪工业街24号】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南雪工业街24号,是十年前“剧本实验组”的旧址之一。
他记得那里早已荒废,文件资料销毁,设备撤离,连接入网络的权限也早就封停。
可现在,那里出现了一个活跃终端,接入了剧本结构,并写下了一段“他未完成的语言”。
黎川猛然明白一件事。
这个“R-01”,不是虚构的观察者。
也不是躲在系统后的黑客。
这个编号——很可能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正在使用一台现实存在的设备,以“合写者”的身份,复活当年那个早被撤销的剧场结构系统。
他快速起身,收起设备资料,冲出工作室。
他要亲自去那个地方——
不是为了取证,而是为了面对。
面对那个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人。
-----------------
黎川骑上摩托,顺着南环路一路向南。
空气中有春季工业区特有的铁锈与焦油味,街道昏黄,厂房沉默,仿佛整座旧区已被时代遗弃,连光线都不愿久留。
导航将他引至南雪工业街24号,那是一座二十年前的砖红色厂楼,外墙斑驳脱落,玻璃碎裂,只有顶楼挂着一块已经锈蚀模糊的铜牌,上书:行为剧场模型联合试验站
他记得这里曾是剧本模型的最早试验点之一,专门进行“角色模拟+语义路径捕捉”的人机对话测试。那时他来过几次,只记得那儿冷、封闭,而且有种令人压抑的沉默。
他将车停在对面废弃公厕旁,步行靠近。
楼道中空无一人,脚步声在铁皮间回荡。二楼、三楼都被水泥板封死,只有四楼一扇铁门微微开着,门内泛着微弱黄光。
黎川走上前,门没锁。
推开门,是一间老旧的主控室,墙壁爬满电缆,中央摆着一张操作台,屏幕仍在闪烁,电流声细细作响。
他听见一个声音,从左侧隔间传来。
那声音很低,带点机械的滞涩,却异常熟悉:
“……你不是页……你是页缝……”
重复,一遍又一遍,仿佛某种咒语,也像系统语音纠错程序陷入死循环。
黎川缓步靠近,脚下轻响,引得隔间声音戛然而止。
他站在门外,没有立刻进去,而是望着那半掩的门缝,轻声道:
“你能听见我,对吗?”
沉默。
他继续说:“你不是剧段,也不是观察者。你是我没写完的那句。”
仍然没有回答。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推开门。
屋内灯光极弱,桌上摆着一台老式脑机接口设备,旁边连接着一台小型剧本系统终端,屏幕黑底红字正在跳闪:
【R-01·非序列写入状态:暂停】
【当前语言频段:共鸣回溯】
【自动语句延展模式:关闭】
【记录者编号:L-CHEN(缓存标识)】
黎川眼神一震。
“L-CHEN”——他的标识?
他迅速走近操作台,按下恢复指令,一段短暂语音跳出,是那人最后一次写入剧段时留下的模拟句式:
“如果我是你写下的剧本页,那我便不是存在者,而是被说出的——语气。”
他屏住呼吸。
这不是程序语言,也不是系统预设台词。
这是一个人的“风格化表达”——一个深知“如何写出像他语气句式”的人。
他终于明白了。
R-01从一开始就不是随机编号的系统单位。
那是一个“剧段继承者”。
他不创造剧本,他只是——继承另一个人未说完的语气与句式,继续书写。
黎川望着空无一人的主控室,低声说:
“你是我没说出口的那段。”
“你,不是我写的。”
“但你——是我的语气,继续存在。”
外头风动。
墙面裂缝中吹进一阵微凉的风,将操作台上那页草稿吹得微微翻动。
纸面最后一行,像是刚写下不久:
【欢迎你·合写者】
—R-01-R-01
黎川闭眼,嘴角缓缓挑起。
他终于明白,剧本从来不是一个人写的。
它,是一场从沉默中彼此拾起语气的合奏。
而他,终于开始拿回自己的那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