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现状及选题

本书着眼于剖析中国儒学的缄默维度传统,侧重儒家道德修养功夫论,展现儒者证得的至善、至美境界。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较为零散,并且倾向归结到神秘(冥契)体验。在西方哲学史研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常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人物,哲学研究多围绕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等领域展开,这种模式正在被突破,如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以情感、哲学治疗等伦理思想为关注点时,在希腊化时期思想家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伦理学、道德心理学以及政治哲学的丰富而迷人的讨论”[24]。同理,当我们将关注点转向缄默维度时,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史亦将变得丰富饱满而充满诱惑,在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精彩纷呈。一些在本体论、逻辑学、知识论等视角中常被忽略的诗歌、对话、人生经历、功夫境界等将成为本书的重要议题,这无疑会丰富儒学研究的内容,拓展儒学研究的视野。

缄默维度研究以功夫论为基础,这涉及体知、体证,以此多维度展开儒学,如杜维明先生《从身、心、灵、神四层次看儒家的人学》(1984年)提到:对比西方哲学的分类,儒学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畴,而且涉及知识论、美学、形而上学乃至神学等课题。儒学有其独特的认知方式、美感体验、宇宙的精神和终极关怀。[25] 儒学研究方式是多维的,借助体知则能展开身、心、灵、神四个层次。陈来先生《神秘主义与儒学传统》(1987年)是这一领域中较早的研究论文,对于后续的研究有重要启发,如其所言:“对儒家传统(特别是宋明理学)中的神秘主义,较少有人注意。”此文列举了杨时、杨简、罗从彦、王阳明、罗洪先等儒者,概述了儒学神秘体验的六个特征,并引用W.T.Stace的观点,将神秘体验分为外向性与内向性两种。[26] 谢和耐《静坐仪,宗教与哲学》(1981年)倾向于引用颜元抨击理学的静坐;陈荣捷《朱子学新探索》(1988年)论及朱熹与静坐的关系;Willian Theodore de Bary的 New-Confucian Cultivation and the Seventh-Century“Enlightment”(1975年)与Rodney L.Taylor的Chu Hsi and Meditation(1997年)等论文均与此主题有关。[27]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1996年)从孟子出发,探讨公孙尼子、《管子》乃至程朱的气质之性的身体观基础。将体知引入到良知学研究中,如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2005年)。鉴于体知、身体与日常知觉等形下义关系密切,容易将深静的超越义泛化,需要认真辨析。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2005年)指出:“在理学家顿悟见体的体验中,宇宙与纯粹的自我意识已浑然无别,无内外之分”,进而质疑W.T.Stace的分类方法,并对神秘体验的偶发性与功夫在道德实践上的必然性、普遍性存在分歧,她引用Evelyn Underhill的观点,指出神秘主义在英语中的滥用,认为将儒家神秘体验与神秘主义等同,“误解”多于“理解”。林月惠赞同借用马斯洛的“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来理解宋明理学的顿悟体验。[28] 这一领域中的代表性成果还有论文集《东亚的静坐传统》(2012年),汇集了中日韩及西方学者研究静坐传统的专题论文,主题涉及儒释道三教。另外,在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亦涉及儒学深静体知及透关的传统。[29]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研究现状包含如下七个特点,本书选题正是有鉴于此。

其一,研究个案集中。一贯于中国哲学传统的研究思路,儒学的缄默维度研究以朱熹为代表,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如陈荣捷、陈来先生等均有专文论述。在本书第五章将论及,尽管朱熹用功主静,但最终辜负了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传统,将静翻转为敬。由义理分析向个性体验范式转换,在以缄默维度为中心的中国儒学史新范式下,朱熹的功夫论将被重新评估。能够深切体知缄默维度并有大成者,南宋儒学当首推文天祥。在本书第六章将看到,文天祥的儒学传统主要承接北宋的周敦颐,鲜及朱熹。如同九华山道人对王阳明所言,朱熹可称之为“讲师”,侧重于系统的思想体系建构,将主静翻转为持敬。文天祥可称之为如周敦颐一样的“好秀才”,功夫积聚而大成,证得浩然正气塞天地。

不仅针对南宋儒学,本书对于先秦、汉代、明代的人物对象选取均各具特色,从而扩大个案研究的范围,以便在众多实例中寻求一般规律。有鉴于此,本书在先秦儒学的个案选取中,不仅选取颜子,而且选取言子,深入探讨颜、言之学表现形式的差异以及内在一致;不仅选择孟子与《易传》,还引入《庄子》与《远游》,阐释孟庄对于孔颜缄默传承的发展以及《远游》与《易传》的相互发明。汉代儒学选择扬雄,论述扬雄以玄为特征的道体论与深静体知的关联,以及对于周敦颐及阳明后学的启迪。北宋的二程从学周敦颐,从而奠基伊洛渊源,本书将二程学说的诠释置于阳明学背景下,分别以江右王门巨擘罗洪先的弟子胡直与万廷言为例,胡直遥承程颢之学,万廷言体证程颐之说,从阳明学的角度研究二程之学的深静体知发展。

其二,研究时代集中。现有的缄默维度研究成果以明代心学最为突出,其次为宋代理学,宋代以前以及明末清初的缄默维度传统鲜有论及,缺乏宋明理学前后相关之连续性论述。有鉴于此,本书兼顾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如探究先秦孟子的养夜气、南宋文天祥的养浩然正气、明末方以智的元气充塞,从而展现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传统不断复现,在这些大儒深刻体知深静的基础上,理论日趋完善。从扬雄、周敦颐、王阳明、王畿等,不断复活孔颜授受传统,发展缄默深义。又如以“内圣”诠释孔子,始于庄子,以至扬雄重视儒学的精与神,《孔丛子》及杨简发展并深化“心之精神是谓圣”,并在明代阳明学背景下展开心之精、心之神、心之精神等进路。

其三,一般规律欠总结。从儒家功夫论入手,中国儒学的深静体知研究成果多为概括性论述,对于获得体验的具体心路历程尚待详细考证,尤其是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如文天祥养成浩然正气的经历,陈献章坐春阳台十年,万廷言杜门三十多年,刘宗周绝食前慎独功夫的积淀、破圣学三关乃至绝食二十三日期间所受的肉体、精神之煎熬过程,方以智万死一生的人生经历。总之,不仅需分析体验的特点,而且尚需从个性体验中寻求一般规律,深入了解如何得到这些体验,以及得到这些体验的必要条件,渔比鱼更重要。

其四,与宗教界限模糊。进入缄默维度会获得美妙的体验,由此,很容易与宗教相关联,甚至滑转为民间宗教的秘传之教。更有甚者,这些深静体知的经验被居心叵测者利用,异化为邪教,蛊惑人心。“‘静坐’一般常与宗教修行挂钩”,“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我们甚至于会看到‘静坐’被划为新兴宗教的灵修经验,这种新兴宗教团体的静坐多少会给外人一些怪力乱神的联想,学者更不敢论之”。[30] 在此情况下,研究者不应回避问题,而应该敢于迎难而上、深入辨析,以期解决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儒学的缄默维度经典个案,总结判别标准,进而将经验方法系统化,以此压缩迷信存在的空间。在中国儒学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针对诸多流弊,中国儒学的深静体知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自愈”方法,如以持敬辅助主静,以礼乐展现缄默,以公心、公性限制独心、独性,这同样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五,独立学科尚待建立。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与中国哲学史学科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其独特性,以中国哲学史为主,呈现多学科交叉的形态。从广度而言,它涉及哲学、美学、宗教、艺术,更广的范围涉及心理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从现代学科体系而言,中国儒学的缄默维度不仅是知识论层次上的学术研究,而且还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换言之,实践的体证比理论体系的建构更为重要。“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界不太愿意将静坐学术议题化,所以才会出现三教的静坐法已持续在本地区实践了千年之后,才有包含本论文集在内的极少数学术专著反省此类工夫法门。这种迟缓未免太迟,学术著作数量也未免太少了。”[31] 释、道二教属于宗教,在深静体知方面,既有连续的传承,又有宗教团体的践行,而中国儒学面临困境,在明亡后,儒学的缄默维度传统被打断,后继者无法接续道统。在中国本土,儒学已是“花果飘零”,缺乏类似释、道二教那样践行的团体。在此情况下,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形成独立学科任重道远。另外,从孔颜以至孟子、《易传》、庄子、屈原,乃至扬雄,中国儒学的缄默维度传统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需要爬梳的资料浩如烟海,这既是构建新学科的基础与机遇,也是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六,与美学、伦理学结合不充分。中国儒学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学科重心在于伦理学,缄默维度当然可与伦理学相通,但亦可获得美的体验。美学与伦理学可以通过深静体知及透关融为一体,从而美学为伦理学提升内在灵动的气韵,活化其道德规范的说教;伦理学为美学提供价值的方向,将美学生活化。美学与伦理学的融合还体现在王阳明的九声四气歌法中,明代太祖六谕的伦理价值通过歌法来展现,在氤氲开合中获得美的体验。

其七,与显性维度的联动较弱。儒学以修齐治平为现实理想,“一张利口快如风”的伪儒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毒瘤,这在宋末、明末表现得尤为突出。儒学之虚伪、懦弱、乡愿等流弊严重蚕食了儒学的真精神,败坏了儒者的形象,在国家危亡之际,这些伪儒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攻击、迫害正义之士,成为民族的败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宋末的文天祥、明末的方以智,忠介爱国,浩然正气塞天地,展现真儒的担当,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而这与其深静的真切体知及透关密切相关。

国外诸多宗教体验研究的成果无疑是研究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重要参照,这种参照不仅表现在体验内容及特点,乃至获得深静体验的路径,而且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在诠释中国儒学文献思想时,亦借鉴西方宗教学、心理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与这些成果的比较将在结语部分归纳,兹略引如下。

其一,宗教经验研究。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经验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研究》(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A Study In Human Nature),归纳神秘体验的特征,对于后续研究影响深远。与此相应,本书可称之为“中国儒学神秘体验之种种”。本书将在结语部分评判詹姆斯归纳的神秘体验特征:不可言说性、不可知性、暂时性、被动性,提出中国儒学深静体知及透关的四个特征:不可言说性与意象性、可知性与不可知性、暂时性与持久性、被动性与主动性,在四种对立统一的概念中显赫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特质。

其二,峰值体验研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心理学与宗教经验研究领域的代表作有《人性能达到的境界》(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宗教、价值与峰值体验》(Religions,Values,and Peak-Experience)。“透关”之义即是能够获得峰值体验,并且能够持续之。与此相应,本书可称之为“中国儒学主静的深度及境界”“中国儒学的峰值体验研究”。

进入缄默维度如登山,由此获得峰值体验。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峰值体验是层层推进的,由此显示出功夫的渐进性。如果低层的体验尚未达到,便很难向高层跃进。一山更比一山秀,无限风光在远峰,低层体验会刺激高层追求,以期获得更美的体验。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峰值体验的最佳诠释是《远游》,这将在本书第二章论述,此处先作引论:“路曼曼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这是总体感受。再看远游的层层推进:“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漱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屯余车之万乘兮,纷溶舆而并驰。”“经营四荒兮,周流八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其三,知识论研究。从西方哲学思想史来看,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与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哲学的知识论层次有类似讨论。与此相应,本书“中国儒学缄默维度”英文翻译为The Tacit Dimension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显性维度(知识)属于“印本”,缄默维度属于“秘本”,此处需要明确印本与秘本的关系。知识论在缄默维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将缄默维度视作知识的来源,缄默维度不断涌现、流溢:涌现表现出缄默维度的活力,是知识的创造者;流溢表现出缄默维度的富足,流溢凝固,形成知识。这一发展方向属于可知论,秘本能够转化成印本。之所以未能充分转化,原因在于我们对于秘本的理解深度不够。二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又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与印本不同,秘本不是平铺放着,而是需要着功夫。换言之,有功夫,缄默维度便敞开;不着功夫,缄默维度便处于关闭状态,不可知。因为能够认知,只是不着功夫导致不可知,因此,这种情况亦可归入可知论。第二种情况是主静功夫愈深入,发现缄默维度愈丰富,这种丰富性可以用“深不见底”来描述。因为不能到达最深处,在这个角度上,缄默维度是不可知的。综合这两种情况,对于不可知者,本书对此充满好奇,亦不强解;对于可知者,总结一般规律,尤其是归纳基本特征,形成显性的知识。

其四,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是潜意识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进入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必须穿越潜意识,清除显过与隐恶;中国儒者在缄默维度功夫实证中,具有获得高质量睡眠的学理基础及经验:本书题名可称作“中国儒学析梦”。

潜意识理论对于儒学的“性善说”构成巨大挑战,这同时亦有犹太教、基督教“原罪”观念的叠加效应:“基督文明特别标示人应有强烈的幽暗意识。站在基督教原罪的观点,所谓性善说是很天真的,也是很肤浅的。真正的人,活生生的、要创造自我的人,因为受了各种不同的压力,很难体验内在的性善。”[32] 性善说是中国儒学主流的价值理念,潜意识理论从根基上对儒学造成了威胁。以潜意识的理论来反观,性善说的天真在于充满理想、乐观自信,诉诸道德自律来实现善的行为与美的人格。潜意识理论的警醒在于深度心理之恶的现实性、复杂性,仅靠盲目的乐观显然行不通。换言之,潜意识中恶的力量非常强大,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清除幽暗意识的影响,亦不可能完全实现道德自律,在现实中证成“圆善”境界,需要功夫着力点精准、功夫路线缜密、默识躬行吸积等条件。从正向积极的态度而言,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升华,成为文化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如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将其视为“美的源泉”。有鉴于此,本书将尝试回应这一挑战,指出儒学缄默维度中的“性善说”的价值与意义,四端之心的道德主体与虚静之心的艺术主体之间的深层关联,以及对于清除幽暗意识的功夫论的道德实践。在各章论述展开后,在本书结语部分将总结:潜意识心理学的挑战仅限于常意识与潜意识层次,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功夫会打通常意识、潜意识,触发元意识,表现为元善。元意识冲破潜意识,改变常意识,以此深度解析儒学的性善说,回应潜意识理论的挑战。

其五,生命的秘密。作为弗洛伊德的后继者,荣格(Carl Gustav Jung)关注东方的智慧,[33] 研究道教内丹学及佛学密教,如《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Ein Chinesisches Lebensbuch)。按此,进入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如同开出“金花”,“木晦于根,春容晔敷”。鲜花盛开需要扎根深深、有营养的土壤、雨露的滋润等;进入缄默维度是“人晦于身”,在深静中积聚生发的力量,在生死患难中锻炼定静能力,才能达到“神明内腴”,实现生命之花的绽放。本书题名亦可称作“透关的秘密——中国儒学的生命之书”。

以上五种参照各有侧重:宗教经验与峰值体验重在凸显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功夫论,需要体证、体知才能获得;潜意识理论与生命的秘密从深度追问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道体论根源。对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而言,以上五种参照的关系是:前两种属于功夫;后两种属于道体。功夫中有体验与经验,笼摄了境界;道体中有深入的功夫,以道体而起功夫,以实现意识的深度开掘与生命之花的绽放。因此,前两种与后两种又构成相互笼摄的关系,甚至可以交相印证,如潜意识理论可解释宗教经验,峰值体验可以揭示生命的秘密等。在五种参照中,知识论居于中间地位,中统四边,它致力于将宗教经验、峰值体验以及潜意识理论、生命的秘密表达出来,记录下来,成为可以传播的知识,从而有助于知识论积累与推进。对于本书研究中国儒学缄默维度而言,以上五种参照均有所取,可谓是五色相宣,共同映衬出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特质。

尽管有上述参照,与显性知识研究相比,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研究困难重重:这不仅涉及哲学,而且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艺术、宗教、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这不仅涉及知识研究,还要统合知识的公共性与体验独特性:个体内在经验在表述为语言、转化成知识的过程中,会将体验层层覆盖,甚至多使用隐喻的方式,并且个体经验不同、表述各异,导致难以归纳出一般规律。其他人如无亲证的内在体验,很难理解缄默维度的滋味。与研究困难并存的是研究的价值,缄默维度研究将触及人性深层心理:艺术家由此获得艺术灵感,宗教徒由此获得修行境界提升,哲学家由此洞悉深层本源。

当前中国儒学研究主流是显性维度,缄默维度研究相对弱势,但研究前景广阔。本书的探索有助于奠基中国儒学缄默维度这一领域,并致力于缄默维度与显性维度的共融,以缄默维度润沃显性维度,如儒学的天道观、心性论、礼乐制度等。随着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缄默维度将在真切体验、启沃性灵、和谐身心等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逐渐弱化人类在显性维度的优势,凸显人类的缄默维度。我们以前认为重要的逻辑、理性、知识,相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则是简单的;而与之相对的洞悟、灵性、体验,是人工智能较难达到的,这正是缄默维度的特色。缄默维度作为人工智能与人类心灵的天堑、人心超越神性的体现,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