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孔子之学研究主要以《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为圭臬。《四书》收录孔子之言,然而考孔子之所言,必有其所以言者;《孔子家语》《论语·乡党》记述孔子之行,然而考孔子之所行,必有其所以行者。深究孔子之所以言、所以行,由流寻源,以末求本,其根源在于儒学缄默维度,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如尧之“安安”、文王之“穆穆”。本书以“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为题,所谓缄默,非不言之默,而是言之所以言之默。缄默不言是手段,默识躬行是目的,由道德修养功夫而获得生生之仁的切实体验,体验的丰富内容难以用日常语言表述。缄默维度多由无欲主静进入,洋溢着深静之美,如陈献章“半属虚空半属身,氤氲一气似初春”、万廷言“一泓青玉涵秋月,寒尽从前喜躁魔”、刘宗周“静气如山”。研究儒学缄默维度不仅有其内在价值,而且作为儒学经典文献等显性维度的依据,其重要性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显性维度。儒者内在的精神追求并一定要见诸语言,缄默维度的经验大多秘而不宣,致使研究困难重重,但鉴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特殊的重要性,又值得为之探险。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成形于孔子与颜回,《论语》所载孔颜论学语为核心文本,向前可追溯至《孔子家语·观周》金人“三缄其口”,延及南容谨言、言偃雅言。以缄默维度为中心,向外辐射,如《礼记·孔子闲居》“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由“无声之乐”追问“元声”,以及王阳明九声四气宣天机;又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由内景与外景之光明,展现杨简“内虚外应无不烛”、文天祥“大光明”与王阳明“此心光明”;幽含气,关联着扬雄以玄发气、“藏心于渊,美厥灵根”、周敦颐“中养澄静源”、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胡直“圣关渊诣,心印独握”;又如《孔丛子·记问》孔子答子思“心之精神是谓圣”,由此发展出儒学的“精神”“精”“神”道体以及相应的功夫论;又如《庄子·人间世》孔子答颜子问心斋:“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庄子诠释的孔颜缄默维度与道家精神修炼相融合,乃至引庄子为儒门真孤,由此涉及儒学与道家深层互通,如王夫之传承深深踵息,方以智发展容寂颡頯。在孔颜之学展开的诸多面向基础上,可兼带儒者生命的精彩绽放、死节报国的精神追求,这又与屈原《远游》一脉相承,并涉及缄默维度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流派的展开、交融、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