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人文环境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诸城文化在汉代、宋代、明清两朝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位于齐鲁之间的诸城在齐鲁文化的沐浴中,并在汉代成了当时的学术中心之一。这一时期,诸城文化大放异彩,不仅经学大兴、经师辈出,还推动了道教的兴盛,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融合,并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更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以伏氏、梁丘氏、诸葛氏、王氏等家族为单位的文化传承方式,成为诸城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石。

汉代是诸城文化繁盛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儒学在诸城大盛,齐学与鲁学、今文与古文,都在各自代表人物的引领下呈现出了十分清晰的发展脉络。传今文《尚书》者,有伏生及其子孙伏孺、伏理、伏湛、伏黯、伏恭、伏无忌等。传古文《尚书》者,有王璜。传《易》者,有梁丘贺、梁丘临父子,还有传施雠《易》学的鲁伯和邴丹,以及传费直《易》学的王璜等。传《鲁诗》者,有王扶;传《齐诗》者,有伏氏子孙及师丹、皮容,传《韩诗》者有王吉。传《大戴礼》者,有徐良、王仲丘。传《公羊春秋》者,有贡禹、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王吉、王中、公孙文等。传《谷梁春秋》者有王凤等。最终又由东汉末年的学贯今文与古文的经学大师郑玄将其远播于后世。

黄老思想在诸城一带也曾盛极一时。如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盖公就是诸城人,并长期在诸城一带讲学。《史记·曹相国世家》就记载了曹参出任齐相后,专程拜访盖公,“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58]《史记·乐毅列传》亦记载:“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59]这种影响是深远的,直到宋代的苏轼来此地任职,依然在找寻盖公的踪迹,并修建了盖公堂,有其《盖公堂记》为证。

汉代以后,历经魏晋六朝的战乱纷扰,以及隋唐的平缓过渡,诸城文化依然在传承中顽强发展。直至宋代,诸城文化再度出现繁荣景象。这一时期以赵粹中、赵挺之和赵明诚父子为代表的赵氏家族,对当时乃至以后的诸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人楼钥的《攻媿集》卷九十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粹中)神道碑》记载:“公字叔达,密州诸城人,家世多以文发身,号东西赵。西有丞相清宪公,而公则东赵也。”东赵,即龙图阁待制赵粹中一支,“世明礼学”。[60]西赵乃丞相赵挺之一支,“家传《周易》、《左氏传》”[61];其子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搜集精研金石书画,所著《金石录》成就之高,古今罕有其比。诸城人张择端绘制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珍贵遗产。苏轼知密州,有政绩,还大力推动了诸城文化的继续发展。他寻古访幽,修建盖公堂和超然台,祈雨常山,射猎山冈、登临九仙山,所到之处都打上了自己鲜明的烙印,留下不朽的佳话。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实现了学术上的升华,还与诸城人当时的密州州学教授赵杲卿(字明叔)、太常博士乔叙(字禹功)等人谈诗论文,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正是有感于密州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苏轼弟弟苏辙为密州的梓橦帝君祠题匾额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经历了元代的低谷阶段,从明嘉靖年间开始,明清时期诸城文化再次获得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名人辈出。只要翻检乾隆、道光、光绪三本《诸城县志》,在不同类别的传记里就可以找到明清两代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及其功绩:翟銮、丘橓以及刘统勋和刘墉父子的政治才能,丁耀亢、张侗、隋平和王钺的理学,刘喜海和李煜章的金石学,王化贞和刘奎的医学,王冷泉和王心源的古琴,“诸城十老”的诗赋以及丁耀亢的小说和戏剧等。如此众多文化艺术种类的出现,标志着诸城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全面复兴。

二是家族文化的兴盛与传承。明清时期,诸城出现了许多文化世家,他们是继续振兴诸城文化的主力。这些家族有的源远流长,如诸城王氏家族从秦末经过千年辗转流传到明代,分支极多,仅从诸城小店村迁出的就有三家:即迁往新城的王士禛家族、迁往诸城相州的王钺家族、迁往诸城营子村的王铨家族。[62]而这一时期新晋的文化世家更多,仅“诸城十老”中就有丁耀亢家族、李澄中家族、刘翼明家族、丘元武家族、张衍和张侗家族。这些家族,可谓才俊满门,要么父子接续,要么绍继祖武,要么昆仲相继,如丁惟宁与丁耀亢父子、刘元化与刘翼明父子、丘石常与丘元武父子、张衍与张侗两兄弟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坚持着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上,就是“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1]《明神宗实录》卷三四四,《明实录》第11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原北平国立图书馆藏“红格钞本”),第8—9页。

[2][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410页。

[3]《顺治元年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明清史料》丙编第1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4]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05页。

[5][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410页。

[6]小横香室主人:《清朝史料·摄政王招降汉人檄文》,《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2页。

[7]《清世祖实录》卷五,《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8]小横香室主人:《清朝史料·清世祖之收拾民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3页。

[9]《清世祖实录》卷九,《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96页。

[10]赵尔巽:《清史稿》卷二一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026—9027页。

[11](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正始》,《日知录集释》卷十三,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71页。

[12]小横香室主人:《清朝史料·笼络汉族之政策》,《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38页。

[13](清)顾祖禹:《山东方舆纪要序》,疏达辑注《顾氏读史方舆纪要京省序详注》,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6页。

[14]转引自[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页。

[15]沈一民:《清南略考实》,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16]《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五,《清实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3页。

[17](清)宋琬:《怀德祠记》,《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41页。

[18](清)宋琬:《司徒王公凯旋序》,《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599页。

[19]《清世祖实录》卷四二,《清实录》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9页。

[20]沈一民:《清南略考实》,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21]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一,道光二十年(1840)刊刻。

[22][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页。

[23][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291—292页。

[24](清)吴伟业:《封中宪大夫按察司副使秦公神道碑铭》,《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86页。

[25][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294页。

[26](清)丁耀亢:《山居志》,《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页。

[27](清)丁耀亢:《己卯南游卜居》,《丁耀亢全集》(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46页。

[28]乾隆《诸城县志》卷二《总纪上》,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29](清)丁耀亢:《航海出劫始末》,《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279页。

[30](清)李澄中:《白云村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73页。

[31](清)张侗:《卞氏传》,《其楼文集》卷一,诸城博物馆藏民国七年石印本。

[32](清)丁耀亢:《乱后忍辱叹》,《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33](清)李澄中:《张母徐孺人墓表》,《诸城放鹤张氏族谱文献译注稿》。

[34](清)洪嘉植:《瑯琊乡谥恭惠先生蓬海张君墓表》,《诸城放鹤张氏族谱文献译注稿》。

[35]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张佳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36]乾隆《诸城县志》卷四十五《王氏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37](清)李澄中:《先仲兄彭仲公行状》,《卧象山房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5册,第269页。

[38](清)丁耀亢:《山居志》,《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39](清)丁耀亢:《航海出劫始末》,《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40]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七《刘斌宪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41]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三《刘祯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42](清)丁耀亢:《避风漫游》,《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43]康熙《诸城县志》卷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44](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45](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46]乾隆《诸城县志》卷十六《历代地理沿革表第一》,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47]乾隆《诸城县志》卷首顾士安的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48]乾隆《诸城县志》卷六《山川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49](清)李澄中:《卧象山房诗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5册,第26页。

[50]乾隆《诸城县志》卷六《山川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51](清)李澄中:《卧象山房诗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5册,第101页。

[52]乾隆《诸城县志》卷六《山川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53]乾隆《诸城县志》卷五《疆域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54](清)丁耀亢:《避风漫游》,《丁耀亢全集》(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55]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3页。

[56](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页。

[57](清)刘果:《客有问东武名胜者略举示意》,《东武刘氏诗萃》,《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43册,第9页。

[5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29页。

[5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36页。

[60](宋)楼钥:《攻媿集》(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377页。

[61](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柯宝成编《李清照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183页。

[62]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二《王铨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