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前的研究

这一时期对《拾遗记》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梁代萧绮的《拾遗记序》及他的《拾遗记录》中,萧绮是第一个整理并研究《拾遗记》的人。在《拾遗记序》中,他对《拾遗记》的研究涉及作者、内容及语言等几个方面。在作者方面,萧绮指出:“《拾遗记》者,晋陇西安阳人王嘉字子年所撰。”在内容方面,他说:“(《拾遗记》)文起羲、炎已来,事迄西晋之末,五运因循,十有四代。”萧绮一方面认为《拾遗记》“殊怪必举”,“爱广尚奇,宪章稽古之文,绮综编杂之部,《山海经》所不载,夏鼎未之或存,乃集而记矣”,且“多涉祯祥之书,博采神仙之事”;另一方面又指出该书:“言非浮诡,事非空诬,推详往迹,则影彻经史,考验真怪,则叶于图籍。……数运则与世推移,风政则因时迥改。”在语言方面,他说《拾遗记》“道业远者,则辞省朴素,世德近者,则文存靡丽”[1]。在《拾遗记录》中,萧绮的研究则重在《拾遗记》的内容方面,他站在史家实录精神和儒家正统观念的立场上,对《拾遗记》的内容“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随机而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