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为官他乡的民俗诗作

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评价韦苏州的诗说:“昔读韦公集,固多滁州词,烂漫写风土,下上穷幽奇。”[67] 可知唐代韦应物任职滁州时的诗歌就具有描写民俗的特点,宋代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作为一名官员,身负治理一方民众的重任,首先必须要考察当地民风和当地的政治情况。其次,通过民俗还可以看出该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最后,作为官员还要顺应地方惯例,亲自主办一些大型民俗活动。所以宋代诗人在为官期间的诗歌多有反映当地民俗的诗作。其中,反映最多的地域民俗要数蜀地民俗。下文以入蜀为官的诗人为例,说明诗人为官他乡的民俗诗歌。

一 田况《成都遨乐诗》

田况为官益州的时候,作《成都遨乐诗》[68],他在序言中解释创作背景曰:“逮忝命守益,柅辕逾月,即及春游,每与民共乐,则作一诗以纪其事。自岁元徂冬至,得古律长调短韵共二十一章。”其二十一首分别为《元日登安福寺塔》《二日出城》《五日州南门蚕市》《上元灯夕》《二十三日圣寿寺前蚕市》《二十八日谒生禄祠游净众寺》《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八日太慈寺前蚕市》《寒食出城》 《开西园》《三月三日登学射山》 《九日太慈寺前蚕市》 《二十一日游海云山》《三月十四日太慈寺建乾元节道场》《乾元节》《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伏日会江渎池》《七月六日晚登太慈寺阁观夜市》《七月十八日太慈寺观施盂兰盆》《重阳日州南门药市》《冬至朝拜天庆观会太慈寺》。现略举数例,窥其一斑:

岁历起新元,锦里春意早。诘旦会朋寀,群游候驺导。

像塔倚中霄,翚檐结重橑。随俗纵危步,超若落清昊。

千里如指掌,万象可穷讨。野阔山势回,寒余林色老。

遨赏空闾巷,朅来喧稚耄。人物事多闲,车马拥行道。

顾此欢娱俗,良慰羁远抱。第忧民政疏,无庸答宸造。

——《成都遨乐诗·元日登安福寺塔》

昔日张复之,来乘寇乱余。三春虽宴赏,四野犹艰虞。

遂移踏青会,登舟恣游娱。戎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

垂兹五十年,材哲不敢踰。愚来再更朔,遽及仲春初。

彩旆列城隈,画船满江隅。轻桡下奔濑,纵舆临精庐。

因思贤守事,所作民乃孚。慈惠未为大,大者其忘诸。

——《成都遨乐诗·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

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

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

画船叠鼓临芳溆,彩阁凌波泛羽巵。

霞景渐曛归棹促,满城欢醉待旌旗。

——《成都遨乐诗·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

以上所举例子,分别描绘成都“元日登安福寺塔”“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的民俗。诗歌不仅详细描写民俗活动的盛况,还体现出身为官员的意识。如“第忧民政疏,无庸答宸造”,他想到报效皇帝;“因思贤守事,所作民乃孚”,他想到官员的职责。在这二十一首诗歌中,这样的官员身份意识比比皆是,如“远俗尤熙泰,皇猷信不颇”(《三月十四日太慈寺乾元节道场》),他想到朝廷的教化;“愿将民共乐,聊以报皇明”(《乾元节》),他想到与民同乐;“但喜山民药货售,归助农业增锄芟”(《重阳日州南门药市》),他喜百姓之所喜。

二 范成大成都民俗诗

范成大为官期间也十分留意地域民俗,不仅在出使金国的时候作《揽辔录》,并且为官桂林之后曾追忆桂林一带民俗而作《桂海虞衡志》。范成大还曾经为官成都,其诗歌反映成都的民俗。淳熙二年(1175)六月,范成大入蜀知成都府、权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在成都为官期间也有大量诗歌反映这一带的民俗活动。例如:

岭梅蜀柳笑人忙,岁岁椒盘各异方。

耳畔逢人无鲁语(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尤可笑,故就用其字),鬓边随我是吴霜。

新年后饮屠苏酒,故事先然窣堵香。

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69]

——《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

范成大在诗歌序言中解释了这一民俗:“成都一岁故事始于此,士女大集拜塔下,然香挂幡,以穰兵火之灾。”范成大该诗写身在他乡看安福寺礼塔的感受,然后言及当时的民俗活动情况,最后表示自己与民同乐的意愿。

远柳新晴暝紫烟,小江吹冻舞清涟。

红尘一哄人归后,跕跕饥鸢蹙纸钱。[70]

——《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

《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写成都正月初三祭祀东君的民俗,诗序说:“故事,祭东君。因宴此院。蜀人皆以是日拜扫。”可知,范成大该诗是因为依照惯例,在祭祀东君后宴请宾客时创作。

北郊征路记前回,三尺惊尘马踏开。

新涨忽明多病眼,好风如把及时杯。

青黄麦垄平平去,疏密桤林整整来。

游骑不知都几许,长堤十里转轻雷。[71]

——《上巳前一日学射山、万岁池故事》

浓春酒暖绛烟霏,涨水天平雪浪迟。

绿岸翻鸥如北渚,红尘跃马似西池。

麦苗剪剪尝新麫,梅子双双带折枝。

试比长安水边景,只无饥客为题诗。[72]

——《上巳日万岁池上呈程咏之提刑》

这两首诗反映成都上巳日在学射山、万岁池春游的民俗。学射山,相传蜀后主刘禅习射于此,因以得名。万岁池在成都府以北十里,相传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谓之万岁池。田况诗也反映了三月三日登学射山的民俗:“门外盛车徒,山半列廛市。彩堋飞镝远,醉席歌声起。回头望城郭,烟霭相表里。”(《成都遨乐诗·三月三日登学射山》)《蜀中广记》引《岁华纪丽》曰:“三月三日张伯子于学射山上升,巫觋卖符于道,游者佩之以宜蚕辟灾,太守出游,日晩宴于万岁池。”当时范成大作为成都知府,参加这样的民俗活动应该是循例而行。

范成大成都民俗诗歌多表现身为官员参与民俗活动的所思所感,有时点明自己在民俗活动中的角色,有时不点明,有时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如与民同乐的情感,也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当然,范成大并不是都以官员的身份来写所有反映成都民俗的诗歌。例如,《丁酉正月二日东郊故事》反映成都正月初二出东郊的民俗:

椒盘宿酒未全醒,扰扰金鞍逐画

麦雨一犁随处绿,柳烟千缕几时青。

客愁旧岁连新岁,归路长亭间短亭。

万里松楸双泪堕,风前安得讳飘零。[73]

该诗可以和田况反映同一民俗的诗歌进行比较:“初岁二之日,言出东城堙。缇骑隘重郛,淤车坌行尘。原野信滋腴,景物争光新。青畴隐遥坝,弱柳垂芳津。逻卒具威械,祭墦列重茵。俗尚各有时,孝思情则均。归途喧鼓铙,聚观无富贫。坤隅地力狭,百业常苦辛。设微行乐事,何由裕斯民。守侯其勉旃,亦足彰吾仁。” (《成都遨乐诗·二日出城》)可见,成都人们在正月二日这一天不仅出游,而且祭祀祖先。田况想到的是百姓的艰辛及官员的责任,而与田况的官员心态不同,范成大诗歌言“万里松楸双泪堕”“松楸”,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此处特指父母的坟墓。范成大想起的是家乡的已故亲人,这是其游子情怀的反映。

三 陆游西蜀游乐诗

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自山阴启程赴夔州任通判,自此开始他的入蜀之旅。淳熙二年(1175)正月,陆游离开荣州,赴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于淳熙五年(1178)奉召还朝,他对蜀地的印象非常深刻。其离开蜀地后的许多诗歌都对蜀地及其民俗充满回忆,如《昔在成都正月七日圣寿寺麻子市初春行乐处也偶晨兴闻邻村守麻有感》曰:“乐事新年忆锦城,城南麻市试春行。”[74]

他的儿子在其诗集题跋中介绍陆游的西蜀情结,说:

西溯僰道,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蜀之名卿巨儒皆倾心下之,争先挽留。晁公子止侍郎,欲捐其别墅以舎之,先君诺焉,而未之决也。尝为子虡等言:蜀风俗厚,古今类多名人,苟居之,后世子孙宜有兴者。宿留殆十载。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其形于歌诗,盖可考矣。是以题其平生所为诗卷曰《剑南诗稿》,以见其志焉。[75]

陆游在成都为官期间也写有诗歌反映蜀地的游乐民俗。例如: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

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

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

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76]

——《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

春风初来满刀州,江水照人如泼油。

犊车芳草南陌头,家家倾赀事遨游。

万里桥西系黄骝,为君一登散花楼。

半年长斋废觥筹,兴来忽典千金裘。

小桃婀娜弄芳柔,红兰茁芽满春洲。

垆边女儿不解愁,斗草才罢还藏钩。

可怜世人自拘囚,盎中乾坤舞蜉蝣。

百年苦短去日遒,问君安用万户侯。[77]

——《初春出游》

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

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

信马随车纷醉侠,卖薪买酒到耕农。

今年自笑真衰矣,但觉凭鞍睡思浓。[78]

——《丁酉上元》其一

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美人与月正同色,客子折梅空断魂。

宝马暗尘思辇路,钓船孤火梦江村。

古来漫道新知乐,此意何由可共论。[79]

——《丁酉上元》其二

第一首诗歌反映游人在大圣慈寺华严阁观灯的盛况,第二首诗歌反映蜀地人民积极参与春游的热情,写卖酒的女子快乐地玩斗草[80]藏钩[81]之戏。第三、第四首诗歌反映上元灯节的繁华热闹。

陆游之诗显得洒脱豪放,与田况、范成大诗风格不同。这与陆游在蜀为官时的心态有关。关于陆游入蜀的背景,《宋史·陆游列传》曰:“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82] 可见,作为“主战派”的陆游被安置在战争的后方蜀地,心情是很颓废的。陆游纵情于成都丰富的遨游民俗之中,但是心却在繁华热闹中感到孤独。所以他在上元的民俗描写之后,拿“归途细踏槐阴月”的情景与之比照;在描写初春出游民俗之后,想到“世人自拘囚”“百年苦短去日遒”,这是诗人的自我排解;在描写上元民俗之后,想到自我的衰老,“客子折梅空断魂”正是自我形象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