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实实在在的财富

伏牛街的小院内,唯有陆沉卧房的窗棂,依旧透着一豆昏黄而倔强的灯光。

紫燕早已沉沉睡去,均匀的呼吸声在寂静的夜里若有若无。

石桌上那堆散碎银两带来的短暂欣喜,早已被更深沉的忧虑所取代。

陆沉并未歇息,他枯坐在灯下,面前摊开着那本《灵植入门详解》与一张粗糙的草纸,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思虑。

一两三钱银子,听起来似乎不少,足以让寻常农户之家过上数月安稳日子。

然而,对于踏上仙途、欲要逆天改命的陆沉而言,这点银钱,相对于那动辄数十两、上百两的丹药法诀,无异于涸辙之鲋,杯水车薪!

聚元功小成圆满,距离真正的大成仅一步之遥。

但这一步,若无外力襄助,仅凭苦修,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

时不我待,无论是二房陆明的潜在威胁,还是自身对更高境界的渴望,都不容许他这般蹉跎下去。

必须开源!

节流已是极致,家中并无半分多余用度。

唯有开源,寻求更快的银钱积累之道,方能打破眼前的困局!

可如何开源?

依靠那半亩薄田种植凝气草?此次收获看似不错,但一来地力有限,二来凝气草终究只是一阶下品,价值不高,纵然精心培育,一年到头又能有多少产出?刨去上缴家族的部分,所剩几何?想要支撑起他那庞大的修炼需求,简直是痴人说梦!

难道……再去冒险探索那废弃矿坑?

陆沉摇了摇头,此法太过凶险,上次能侥幸得些青罡石已是邀天之幸,岂能长久为之?

更何况,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是真寻到什么重宝,以他如今的实力,恐怕招来的不是机缘,而是杀身之祸!

陆沉的目光,再次落回到了桌上的书册与草纸之上。

《灵植入门详解》……《百草杂谈》中古老残破的笔记……还有,自身随着修为精进,日益敏锐的生机感知能力……

这些,才是他目前真正能够依仗的“资本”!

尤其是那份对生机、对草木枯荣变化的细微感知力,这得益于聚元功小成圆满后,内息圆融如意,精神力亦随之凝练坚韧。

他能够清晰地“触摸”到植物内部的能量流转,分辨出其健康与否,甚至能隐约察觉到一些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病灶或潜藏的危机。

这种能力,寻常农夫绝无可能具备!即便是同阶的修士,若非专精此道,也未必有他这般精微的感知!

念及此处,陆沉的心头,仿佛有一道微光划破了浓重的迷雾。

或许……可以尝试将这份独特的能力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变现”?

一个念头,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他的脑海中悄然萌发,并且迅速变得清晰起来。

他拿起木炭,在草纸上写下了两个字:“诊脉”。

不错,为灵植“诊脉”!

桃花乡乃至周边的村镇,种植各类药草、灵谷的农户、散修不在少数。

草木亦如人,亦会生病,会遭遇虫害、枯萎、坏死。

寻常农夫遇到此等情况,多半是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或是用些土方偏方,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而他陆沉,身负《灵植入门详解》的系统知识,掌握着《百草杂谈》笔记中诸多看似古怪却可能蕴含奇效的古方,更拥有超乎常人的生机感知力!

他是否可以尝试,为这些遇到麻烦的农户或低阶散修,提供灵植病害的诊断服务?甚至,根据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案?

比如,判断是虫害、是病菌、是肥力不足、还是水分失调?然后根据《详解》或古方笔记中的记载,给出相应的驱虫、杀菌、施肥、调水之法?

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路!

所需成本不高,主要是耗费自身精力与时间。

目标客户广泛,需求也确实存在。

收益方面,哪怕每次只收取少量诊金或药费,积少成多,也定然远胜过单纯种植凝气草!

陆沉越想越觉得此法可行,精神不由为之一振。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凭借独到的眼光和手段,在乡里田间树立起“灵植圣手”的名声,银钱滚滚而来……

然而,兴奋过后,冷静随之而来。

风险!巨大的风险!

首先,便是能力的暴露!

他那超乎常人的感知力,是源于修仙功法。

若是频繁展现,难免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尤其是在陆家这个环境下,陆明和陆福那样的豺狼虎豹,若是得知他有此异能,焉知不会再生歹念?

或是直接强取豪夺他的“秘法”?

其次,是失败的风险。

灵植病害千奇百怪,许多疑难杂症,即便有《详解》和古方,也未必能药到病除。

万一诊断失误,或是处理不当,导致他人损失加重,岂非惹祸上身,徒增仇怨?

再者,是同行或既得利益者的排挤。

乡里或许也有一些懂些皮毛的“土郎中”或是倚老卖老的耆宿,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贸然插足,抢了别人的饭碗,难免会招致非议甚至暗算。

最后,是精力分配的问题。

为人诊治灵植,必然耗费大量心神与时间,是否会因此耽误自身的修炼?本末倒置?

陆沉在草纸上,将这些利弊一一列出,眉头再次紧锁。

此事,可行,但需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他又拿起木炭,在草纸的另一边,写下了另外几个字:“传艺”。

如果说“诊脉”是直接利用自身能力,那么“传艺”,则是将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后的变现。

他如今对《灵植入门详解》的理解日益加深,结合自身实践,已然总结出不少改良种植、提升效率的经验和技巧。

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改良土壤酸碱度,如何根据时节气候调整浇灌频率,如何制作更廉价有效的驱虫药剂(或许可以从古方笔记中寻找灵感?),如何判断最佳的采收时机等等。

这些经验技巧,对于那些耕作方式粗放、只凭祖辈经验的农户而言,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

他是否可以将这些“非核心”的、不涉及自身根本修炼秘密的种植经验,进行整理、归纳,然后……有偿传授给他人?

可以开办小型的“农学讲堂”?或者,直接将整理好的经验笔记,作为“秘籍”出售?

这种方式,相比于“诊脉”,似乎更为稳妥一些。

其一,暴露的风险相对较低。传授的是种植经验,而非直接展现超凡的感知力。即便效果显著,外人也只会认为是他勤学好问、善于总结,而不会轻易联想到修仙层面。

其二,可复制性强。一份经验笔记可以卖给多人,或是讲堂可以招收多名学徒,理论上收益潜力更大。

其三,有助于建立人脉。通过传授知识,可以结交一些踏实肯干的农户或散修,或许未来能有其他合作的机会。

当然,风险同样存在。

经验是否真的有效?是否适用于所有田地?如何定价才能让人接受,又能保证自身收益?如何防止他人学到手后翻脸不认人,甚至反过来诋毁?如何确保传授的只是“非核心”技巧,而不会泄露自己真正的依仗?

陆沉在草纸上写写画画,反复推敲着这两种“开源”之法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

“诊脉”,见效快,收益直接,但风险高,易暴露。

“传艺”,周期长,收益需积累,但相对稳妥,不易引人注目。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似乎都并非完美无缺。

他沉思良久,目光在草纸上那两列清晰的利弊分析之间来回移动。

或许……不必急于二选一?

可以先从风险较低的“传艺”入手,尝试整理一些确实有效、又不涉及根本的改良种植之法,比如从《百草杂谈》笔记中,寻找一些廉价易得的材料制作驱虫、增肥的方子,小范围地进行推广或出售,看看反响如何?

一来可以积累些许启动资金,二来也能试探一下市场反应和潜在风险。

待有了一定基础和口碑后,再考虑是否“小试牛刀”,偶尔为相熟之人提供一些“诊脉”服务,但务必谨慎,点到即止,绝不轻易显露真正的感知异能,只用常人能理解的“经验”和“观察”来解释。

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陆沉的心中,渐渐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

他将草纸小心地折叠起来,收入怀中。

虽然前路依旧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至少,他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突破方向!不再是困守愁城,坐等山空!

知识,经验,感知……这些无形的财富,或许真的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助他在这条布满荆棘的仙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窗外的夜色,似乎也因为这新的希望,而变得不那么深沉了。

陆沉熄灭油灯,躺回床上,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前所未有地清明与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