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押送军粮
- 穿越三国:开局成了太子
- 倔强的小蜜蜂
- 3492字
- 2025-04-01 17:37:54
“唉,事态何以至此。”刘赟心中暗叹,满心无奈,却仍坚定地继续前行。
身旁,许炎骑着雄壮的骏马,与他并肩而行;身后,主簿杨阜与郡守陈到率领着精锐骑兵紧紧相随;再往后,两千七百名士兵押送着三百辆满载物资的马车,队伍浩浩荡荡,步履匆匆。
“殿下,我们即将抵达延南郡边境。此处或有山贼出没,亦或是黄巾军残部设伏,务必时刻留意四周动静,谨慎前行,即便速度稍缓亦无妨。”许炎神色严肃,提议加强戒备。
刘赟微微颔首,深以为然:“许大人所言极是,毕竟我等押运的是军粮物资,小心行事方能长久。就依许大人之意,加强警戒,先遣探子前去探路,确认安全后再行前进。”
“谨遵世子殿下旨意。”许炎领命,即刻下令士兵放缓行军速度,并精心挑选出十名骁勇骑兵,命他们前去侦察前往平溪县的路线。士兵们对这谨慎的行军命令并无异议,骑兵们更是斗志昂扬,策马扬鞭,前去巡视道路。就在许炎向骑兵们下达命令之际,杨阜快步走到刘赟身旁。
“殿下,此番长途跋涉,您身体可还吃得消?”杨阜满脸关切之情。
“杨主簿,我并无大碍。说这是长途跋涉,实在有些夸大其词了。延南郡紧邻晋国,去平溪县的路,怎能算得上是长途呢?多谢你挂念,我真的无恙,你不必太过忧虑。”刘赟微笑着回应,心中对杨阜的关心甚是感激,可一想到是自己将杨阜拉来执行这趟任务,又不免心生愧疚。
“世子殿下……”杨阜再次恭敬地低下头。
刘赟感激杨阜的牵挂,却也为连累他而自责:“杨先生,实在抱歉。可我眼下尚无完全信赖的心腹,若没有你陪我去延南,我实在难以安心。”
回想起当日,晋王刘崇提出向左将军皇甫嵩、右将军朱儁营寨提供粮食的计划,满朝官员一致赞同。计划确定当天,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好在当时晋国五谷丰登,仓库储备充裕,又在对抗黄巾军时毫发无损,筹备军需物资支援官军,倒也并非难事。
刘崇下令供给军粮一千担,皇甫嵩、朱儁二人各五百担。晋国尚书许昌依照刘崇的命令,迅速筹备好运送物资的车辆、拉车的耕牛,以及押送物资的士兵。短短五日之内,三千士兵(其中骑兵三百)、六百头牛、三百辆马车、一万袋军需品,连同运送军需品所需的兵马、粮草、草料等一应物品,全部筹备妥当。如此高效的筹备工作,足见晋国的富足与强盛。
军粮筹备完毕后,晋王刘崇便将刘赟唤至跟前,郑重下令:“此次运送军需物资,意义重大。这是向天下表明,晋国全力支持奉旨剿匪的官军。此等重任,绝不能轻易托付他人,必须由世子你亲自率军前往延南,而后平安归来。”
刘赟闻言,一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心中满是诧异:“什么?让我去?这对我来说,自然是个历练的机会,可我如今不过十六岁啊。虽说身为世子,可这般年纪,就带兵押送军粮,能行吗?”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毕竟这对自己也并非坏事,于是恭敬地答道:“能承担此等重任,儿臣深感荣幸。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王厚望。”
见刘赟欣然领命,晋王欣慰地笑了,语重心长地说道:“世子前往军营,也是要向诸位将领表明,晋国对剿匪的坚定支持。你这一去,诸将和邺州刺史便不敢有丝毫懈怠。许炎会随你一同前往,你不必过于担忧。辛苦之事,都交予许炎去办,你只需与诸将和邺州刺史周旋即可。”
看着晋王满含慈爱的笑容,听着他温暖关切的话语,与方才下达命令时的严肃截然不同,刘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心中一阵感动,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他深知,晋王对自己是真心疼爱。
“父亲,您的养育之恩,儿臣无以为报,定会铭记于心,永生不忘。”刘赟泪流满面,向晋王道谢。
晋王刘崇此时神情慈爱,轻声说道:“咱们父子独处时,就唤我父亲吧。在你成为晋国世子之前,你是我的儿子;在我成为晋国王爷之前,我是你的父亲。”
刘赟心中一暖,站起身,走到晋王面前,深情地唤道:“父亲。”
刘崇张开双臂,紧紧抱住刘赟,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儿子啊,一直以来,父亲对你太过严厉了。可咱们身为皇亲国戚,又是一方诸侯,地位越高,行事便越得小心谨慎。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让咱们全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父亲不得不对你严苛些,盼你能变得更强。”
“父亲……”刘赟听着晋王的话,泪水夺眶而出,不知是原主刘赟的身体本能反应,还是自己真的被这份深沉的父爱深深触动。
“当我看到你爬上城墙,用弩箭射击贼寇时,我这当父亲的,心里满是欣慰,觉得我的儿子长大了。可另一方面,又心疼你去涉险。但你我身为太子与晋王,保护国家、抵御贼寇,是咱们的职责所在,怎能袖手旁观呢?这也是无奈之举啊。”
“父亲,儿臣明白。”
“赟儿,你要永远记住,父亲在众人面前或许严厉坚定,但心里一直深爱着你。即便这次任务失败,或是没能按计划完成,你也别失望、别担忧。要是运送不了军需品,或是遭遇意外,就立刻返回。哪怕军需品有所损失,只要你能平安归来,就比什么都重要,你可明白?”
“父亲放心,儿臣定当平安归来。”刘赟哽咽着回答。
“好,记住就好。”
自那日起,刘赟悄然间调整了自己的志向。在深切地感受到刘崇那如山的父爱后,他不禁忆起了自己在现代世界的亲生父亲。在那个曾经的世界里,他未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甚至还让父亲为了给他支付房租而四处借钱,最终自己却莫名其妙地来到了这个全新的时空。而今,身处此地,面对着晋王刘崇和王妃的关爱,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竭尽所能报答刘崇的养育大恩。
“统一世界的宏愿,我从未动摇。如今,我既是晋王刘崇之子,享受着晋王府的尊贵与荣耀,便有责任和义务为家族的荣耀而奋斗。若命运垂青,我定要助父亲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即便前路艰难,我也要让他成为一方雄主,威震四方。这份父爱,这份恩情,我誓要倾尽所有去报答。”
奉晋王刘崇之命,刘赟担任了军运都督的重任。临行之际,他满怀深情地向父亲提出了两个请求:一是希望父亲能筹备充足的余粮,以便在返程途中救济那些被黄巾军劫掠的百姓;二是恳请杨阜能随他一同前往,以助一臂之力。这两个请求,对于刘崇而言,皆是力所能及之事,于是他欣然应允。于是,杨阜也加入了这支肩负着重任的军队补给队伍。
在从晋国前往延南的漫长旅途中,刘赟与杨阜时常促膝长谈,两人的关系也愈发亲密无间。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刘赟对杨阜的了解也愈发深入。他深信,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是建立深厚情谊的基石。因此,无论是用餐、行军、睡前,还是骑马行进间,只要有机会,他都会主动找杨阜聊天,分享彼此的心得与见解。
这次行程,还带给刘赟一个意外的惊喜——他结识了现任晋国都尉陈到。起初,由于陈到并未在《三国演义》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刘赟并未对他给予过多的关注。然而,随着一路的深入交流,他愈发发现陈到心思细腻、行事稳重,颇有大将之风。更令士兵们津津乐道的是,陈到骑术超群、枪法精湛,堪称一员猛将。
“这天下,真是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像陈到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竟在史书中默默无闻,实在是令人惋惜。”刘赟心中暗自感慨。与陈到交谈得越多,他越为自己起初的轻视而感到羞愧。他暗自告诫自己,往后绝不能再小觑那些未被历史铭记的英雄豪杰。
进入延南后,刘赟在与杨阜、陈到闲聊时,无意间问起了陈到的家庭情况。陈到如实答道:“回殿下,微臣已成家立业,娶的是同村的姑娘,她父亲与我父亲是多年的故交。”刘赟闻言,连忙恭喜道:“虽有些迟了,但还是要恭喜陈都尉。那可有孩子了?”陈到微笑着回答:“有个儿子。”刘赟闻言大喜,说道:“这真是双喜临门。陈都尉讨伐山贼立下赫赫战功,又一路帮衬着我,等回了晋国,我定要给陈都尉家中送上丰厚的礼物。”陈到感激涕零,连声道谢。
当刘赟问及陈到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时,陈到回答道:“叫陈式。”听到这个名字,刘赟猛地一愣,心中暗忖:“陈式……莫非是那个在史料中留下赫赫威名的陈式?若真是他,那可真是天大的喜讯。”虽然陈式并未在《三国演义》中登场亮相,但据史料记载,他的名气与官位仅次于赵云。若参照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与贡献,便能大致推断出陈式的非凡才能与崇高地位。
得知陈到的儿子竟是陈式后,刘赟又惊又喜,目光呆滞地看着陈到。陈到见他神色异样,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惑。刘赟赶忙回过神来,笑着问道:“陈式这名字,一听就充满了男儿气概。要是长得像你这位英武不凡的父亲,将来必定也是一员猛将。他今年多大了?”为人父母者,谁不喜欢听人夸赞自己的孩子?陈到嘴角上扬,微笑着回答:“今年七岁了,离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刘赟闻言,心中暗自思量:“论年龄,我与陈式也相差无几。陈式自刘备在延南时便一直追随左右,如此看来,他必定是出自邺州。官渡之战那年,刘备正在云南征战,照此推算,陈式效忠刘备应该是在十六年后的事情。若陈式如今七岁,那时他便二十三岁了,确实已经到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年纪。”
确认陈到的儿子是陈式后,刘赟对陈到的喜爱与敬重又增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