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司马迁《货殖列传》开了历史研究的先河,不再局限于公侯将相与成王败寇,他将中国的历史思想作用于经济,行云流水地记述下秦汉以前大货殖家的事迹。这样的经典不仅描述了当时的商业活动、自然资源条件,更是从社会经济条件反映出当时的外交与政经条件。故本书采用类似的模式,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个人荣辱或是商业团体的兴衰,还尝试运用商业学科知识来诠释、评论其中所展现的丰富内涵。许多历史事实显示,可以从六个维度回顾这些企业的特色:“审”是指审时度势,进行市场调研与政经情势判断;“慎”是指谋定而后动,而不是被动接招,或是感性高过理性;“深”是指营运投入的用心与明智,以及经营市场的纵与深;“伸”是指灵活应变,延伸扩展影响力,提高市场存活率;“渗”是强调变革过程绝非一蹴可几,涉及对政治外交与市场环境的用力深浅;“呻”是指既要研究成功得势,更要探讨挫折失败,尤其是如何在整理后重新出发,或是以撑待变。
本书选定九个近代的本土企业,其中中资企业有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日升昌、卢九家族;外资企业则有太古集团、英美烟草公司、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广九铁路、汇丰银行。这些企业被选定的依据是作者写作时可得的资料较为完备,可以尽可能地比对查证,而且这些企业涵盖金融、钢铁重工、民生消费、交通运输、房地产,甚至是博彩娱乐产业等,属于社会主要活动范围。本书所说的“近代”,系清政府洋务运动开始到民国初期,主要关注中国政府、官员、群众、外国势力等四大群体,希望借由讨论他们之间的博弈,来反映当时的政经与外交。事实证明:追求商业利益未必是短视近利,有时候也可能是经世济民的明智目标;擘画长治久安的天下大利,必须确保在短中期内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面或力未能逮,但着力于避免意识形态与特定史观,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剖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在寻求定义中国商道的同时,我想到了《论语·卫灵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不如以当事人的经历来定义他们所认定和实践的。苦思冥想间千回百折,我惊喜地发现《孙子兵法》早已汇总了大部分的道理,所以在适当章节引用、评论,让《孙子兵法》与近代中国商道巧妙结合、交相辉映。
本书通过个案研究,从商业学科的角度来解读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及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因此,本书适合对那个时代及其间的事件、人物,特别是商业发展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其实,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有时候也会重现,但要等待人们去发掘。
当初上了Robert W.Fogel(1926~2013,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课,我才了解到启蒙恩师对农庄工头的随身笔记本等看似断简残篇的资料,汇总分析的最终结果竟然可以颠覆一般人对于美国黑奴历史的认识;黄仁宇在他许多的历史研究著作中,也多次强调“数目字管理”的重要性。众口铄金难铄真,不信青史尽成灰,我还寄望有更多的历史数据能被挖掘公开,让这些原始资料自己来讲故事,避免局限于一家拍板之言,还愿与先达们继续尝试刷新经济史的研究。受限于才学精力,我除了承担一般应有的文责,还望请同好与专家批评指教。
感谢用友基金会慷慨支持本书的写作,也让自己的夙愿得以实现,能有机会在回望近代中国蜿蜒路的同时,为这九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商业机构留下雪泥鸿爪。
最后感谢郭永钦、林展、张林峰老师的交流与指导,还有就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与“商科太太”卢佑俞的校对,是他们协助这本书顺利付梓。
刘威汉
于南方科技大学台州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