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叙事与主体性:医学人类学论集
- 富晓星 张有春主编
- 3846字
- 2025-04-08 14:53:33
二 经期女性的月经认知与体验
处在网络媒体发达、信息爆炸的当代,受过较为系统的生理学相关教育的女大学生对月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她们都知道,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每一个女性必然要经历的一种生命体验。然而,当真正经历并体验初潮、痛经时,她们还是会产生一些与科学知识不一致的认知与体验。
(一)对月经的认知
从访谈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大体从生理学与身体健康两个角度来认识月经。
首先,月经是女性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女性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其生命历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月经的认知,涉及性生理的成熟与健康两方面。访谈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月经的认识来自中学生理课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她们认识到月经是一个女生必然要经历的体验与生理过程,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看待这件事。比如她们都知道,女性的初潮时间有早有晚,但每个女性必定会在一定的年龄段来月经,否则就说明身体不正常。此外,月经周期性的到来意味着女性没有受孕。
其次,是否来月经及月经周期是否正常是衡量一个适龄女性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在前工业社会,人们从事集体经济,家庭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如果家庭中的个人因故不能劳作,其他家庭成员可以作为替补,因此集体为个人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个体需要通过取得个人成就并在劳动力市场上自食其力来为自己的生计负主要责任,集体式的安全模式变得越来越脆弱。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倾向于要求个体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制订完备的健康计划与合理的日程安排,以避免社会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161)。作为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与个体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健康受到政府、社会及个体等不同层面的极大关注。从为了怀上健康的宝宝而“封山育林”到培养“母乳最优”的健康哺乳理念,从一进入学校就倡导并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开展跑马、健身、广场舞等全民健身运动,无不凸显当前社会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有什么别有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之类的流行语,则朴素地表达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医学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对健康的界定,月经期间经血的颜色、血量、血块和月经周期等成为衡量月经正常与否的指标,月经是否正常又是衡量身体是不是健康的指标。适龄女性不来月经及月经不正常被视为身体不健康。由此,月经与身体健康之间被建立了因果关系。
受访女大学生大多表示,她们可以通过月经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有规律地来月经,就是你的身体比较健康;要是一旦不太规律,那就说明你的身体是有一些问题的”;“要是痛经很厉害,就应该去医院看看”。还有一种情况,月经没有周期性到来也可能是怀孕导致的。无论何种情况,对在校大学生而言,都是不愿面对的。
(二)经期体验
月经是经期女性的一种身体经历与体验,伴随着月经的到来及其量的多少的差别,经期女性不仅可能有程度不同的痛经现象,还会引起烦躁、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体验。
1.身体体验
痛经是大多数女生在经期会有的身体体验,但在不同受访者身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对于一些女生来说,痛经基本上没有带来太大的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只是因为需要特殊护理,觉得它“很麻烦”。而对另一些反应强烈的女生而言,它却是一种极其不舒服的身体体验。有受访者反映,“每次来都很不舒服,像被踹一样疼痛”。也有受访者表示“特别疼,每次疼得死去活来,疼得打滚儿”。此外,经期还会出现脸色变白、身体浮肿等变化。由于身体不舒服,行为上也变得迟钝、缓慢起来:
每次来月经,意味着我又要受折磨了,可能是因为我的痛经级别太高吧?来事儿了疼,抻着你,不敢大幅度地走动。就算动作比较缓慢,也不敢外出,基本上就是躺在床上,平躺着,还不敢乱动,怕侧漏。
(幻姗)
除了带来腹部、腰部等痛经体验外,月经的到来也给个别女生带来头部等其他身体部位的疼痛:
来“大姨妈”的时候都是头疼,我头疼到躺床上什么都不干,吃什么吐什么,喝水都要把水吐出来,吃药把药吐出来。但并不是每次都这样。来“大姨妈”前没休息好或者让风吹着了,就会头疼,有时候头疼得厉害,有时候不厉害,但一般都会疼。
(孙曼文)
此外,不少女生反映来月经的时候身体会变得特别虚弱,容易累:
逛街的时候逛一会儿会很累,然后平时没有来的时候就还行。体力上会累,腰会痛。
(闫沛菡)
当然,痛经的身体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多数女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身体感受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会慢慢变弱:
来经期之后吧,第二天左右肚子会有痛经的感觉,第三天可能肚子会有点儿胀,然后第四天之后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
(张靖曼)
经期身体体验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女生对它的看法。在疼痛可接受的情况下,女生倾向于认为痛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或者学习,她们就认为痛经是不正常的。
有痛感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吧?就是确实女孩子的体质因人而异,有的人会很痛,有的人会不痛。如果痛经比较严重的话应该去看一看,比较适当地吃一些止疼药来缓解一下自己的疼痛,好像现在也没什么很好的办法吧。我个人觉得喝姜茶啊、暖宝宝啊,好像都没什么太大的用。
(刘念琴)
2.心理体验
经期的痛经体验与身体的各种不适,也会带来女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反应。一方面,经期的到来意味着需要在衣着、饮食等方面格外注意,以加强对身体的护理,还要在公共空间对自我形象进行管理,因此不少受访者觉得来月经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在受访女生中,有一半的受访者谈到月经是一件麻烦事儿,月经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太多了,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五条以上的注意事项。将月经说成“麻烦”是许多受访者的措辞,“月经意味着麻烦又来了”。
另一方面,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也引起了相应的情绪反应,部分女生变得消极,不想吃饭,什么都不想干。此外,心情烦躁、易怒等是经期女生较为常见的情绪反应。不过,由于个体的性格差异及痛经程度的不同,这些负面情绪在程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情绪还算好吧,我觉得还算正常,可能稍微有一些易暴躁。
(闫沛菡)
情绪非常暴躁。一个是因为痛经吧,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激素分泌的问题,就导致整个人很暴躁,情绪非常不好。然后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因为痛经让整个人的生活感觉乱糟糟的,就是打扰我的正常生活了,吃也不能正常吃,外出也不能正常外出,工作也不能正常工作,就会有一些小脾气。
(幻姗)
我刚来“大姨妈”的时候情绪特别暴躁,然后总会发脾气,会想哭,莫名其妙地想哭。就是快来的时候会这样,然后我感觉我一来那个(月经)的时候,我情绪就发泄出来了,但之前不来的时候,情绪就一直憋着,情绪就一直不好。
(刘念琴)
对于那些身体反应强烈、痛经较为严重的女生而言,除了觉得行经麻烦并带来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外,它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甚至在每次来月经之前,她们都会“觉得很恐怖”:
我一知道要来“大姨妈”,我整个人就陷入那种恐惧中,因为特别怕疼,每次疼得死去活来打滚儿,就对这个非常恐惧,就有一种焦虑的感受,这也是导致我心情不好的因素。
(幻姗)
访谈还发现,虽然大学女生在中学阶段都受过生理卫生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认识到行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女性生命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经血,不少女生仍然觉得恶心:
感觉看着它有点儿恶心,然后量特别大的时候就会很困扰,每次我都穿像尿不湿那样的安睡裤。
(初夏)
此外,月经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不便,影响到女生的情绪:
我以前没有觉得什么不舒适,但是现在好像年纪大了以后也会觉得有一点儿不舒服,然后月经来了不能进行性生活,心情也会变差,脸上也会长痘之类的。不过,我觉得它还有一个意义,就是给了女孩子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以去“丧一丧”,可以做平常不能做的事情,然后给自己一个理由。
(刘念琴)
受访女生普遍觉得经期是一个不舒服的时期,不少女生在经期身体变得虚弱,心理上也变得脆弱,容易情绪冲动、爱哭。因此,她们觉得与平日相比,发脾气可以被原谅、被理解,经期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怀。在公交车或者其他一些公共场合,她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处于弱势的感觉,需要有人给让座或获得其他方面的关怀。尤其对于那些已经结婚或者有男朋友的受访者来说,在经期需要“另一半”的谅解与呵护似乎天经地义、自然而然:
我来“大姨妈”的时候更渴望被照顾,就觉得说我在受罪啊,脾气差一点儿应该是可以被理解的吧?他(指男朋友)倒是在这期间不会跟我计较一些脾气上的事儿,也会嘱咐我多喝热水什么的,还会给我买一些红糖啊、蜂蜜啊。
(刘念琴)
因为痛经的关系,我觉得在月经期间肯定是更需要另一半的理解与呵护的。我这边疼得死去活来的,他还不照顾我,说得过去吗?
(幻姗)
社会性别(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概念,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与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生物性别有关的特质(Unger,1979)。正如波伏娃所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的(波伏娃,2011:301)。社会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通过社会交往、文化环境、符号与话语等建构起来的。关于女性是柔弱、温柔、依赖、感性的,男性是阳刚、坚强、独立、理性的等,这些说法都是社会文化的性别建构,而不是不同性别天生固有的生物属性。虽然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然而关于男女差异的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乃至无意识当中,使人们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社会性别对其认知与行为的塑造。在一定意义上,经期女性觉得自己脆弱,应该得到男性尤其是男伴的包容与呵护,就是社会性别意识在女性身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