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老爷有请!”
正在庭院练枪的刘和闻言收势,枪尖垂地时犹自嗡鸣。
前来传话的小厮扶着门框喘息。
年方十岁的刘和抬手拭去额间细汗,束发的红绸随动作轻晃。
经年累月的锻炼,使得心血没有白费。
任谁初见这健硕身形都难信他才束发而已,倒像是十五六的少年。
至于手中的长枪,就要从两年前在幽州遇见童渊说起了。
彼时随父刘和在幽州巡察,恰遇云游至此的童渊。
童渊本不轻易收徒,却因敬重刘虞施政仁厚,破例带这少年回山授艺。
初时只当孩童玩闹,未料刘和天生神力,虽无章法却已显将才之姿。
老者这才将毕生绝学倾囊相授,
到熹平四年下山时,刘和枪尖已能挑起三片坠叶而不损其形。
临别之际的插曲倒也有趣。
童渊新收的弟子,又让刘和厚着脸皮多留了两月,
刘和就这样捡了个便宜师兄的名头,又得到了师弟的承诺,这才放心离开。
下山之际,童渊仍不忘传授刘和几式绝招,并叮嘱他日后定要勤加练习,不可荒废武艺。
月初时分,刘和终于抵达京都。
此时,父亲刘虞因在幽州推行仁政而触动豪强利益,被人上书诬告,最终被罢免官职,回到了京都。
刘和步入客房时,见父亲正与一位身着月白儒衫的中年文士对坐叙话。
那人眉目疏朗,周身上下透着浑然天成的儒雅气度,
倒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语。
他趋前向父亲行过礼,
刘虞含笑引见道:“和儿,快来拜见蔡伯父。你平素读的《论衡》《诗笺》皆出自其手,便是朝中那些大儒见了他,也须行弟子礼的。”
蔡邕?
刘和心头微动。
若是记忆无误,这位名满天下的经学大家,
此刻应已被朝廷征召,擢升为议郎之职,
正于东观潜心校理典籍,成就后世广为传颂的“熹平石经”。
若要用后世之语来描绘蔡邕,他无疑是当代顶流。
记得月初刘和初抵雒阳之时,恰逢蔡府门前盛况空前。
那场面,真可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求教者自清晨辰时便开始排队,直至黄昏酉时才逐渐散去,更不必说那些争相投递名刺的士子。
名士之名恐怖如斯!
刘和又忍不住偷偷打量,
虽已年过不惑,但眉宇间仍凝着书生特有的清贵。
刘和忍不住暗自讶异父亲竟与这位清流文人竟有私交,而且看这情形应当是不浅的。
说起蔡邕,又不得不想起史书中记载的那位极具才情但却又命运坎坷的蔡氏才女。
算来此时蔡琰尚在总角之年,......
刘和压下心头思绪,端正仪态行了个长揖:“晚辈刘和,拜见蔡伯父。”
少年趋前两步垂首而立,恭谨姿态让刘虞暗自点头。
刘虞抚着短须,笑意不减,非但不恼儿子放低身段,反而心生赞赏。
蔡邕虽是他故交,但那份冠绝当世的文采确令人心折。
如今世人皆以文人雅士为尊,蔡邕更是其中的扛鼎人物。
若刘和能有幸得到蔡邕的赏识,甚至成为其门生,
那正是刘虞心中所期望的。
此刻,刘虞见刘和不需自己提醒便如此上道,心中愈发满意,眼神中满是欣慰。
堂上端坐的蔡邕正不动声色的上下打量着刘和。
自接到刘虞邀约,他心中便大概猜到了这位老友所存着的心思,
无外乎提携子嗣罢了。
这些年“刘府神童”的传闻偶有耳闻,
再加上刘虞常在其书信又或者是当面夸耀,倒真勾起他三分好奇。
蔡邕心中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
若刘和真有过人之处,收为亲传弟子,传承自己的学问也未尝不可。
即便他稍逊一筹,收为门生或记名弟子也无妨。
至于为何纵使刘和才学稍欠,也能走“后门”。
这主要是看在刘虞的面子上,以及顾及到刘虞夫人背后的弘农杨家。
这世道本就如斯,寒门士子悬梁刺股未必得门而入,贵胄子弟却自有青云梯。
他蔡伯喑宦海沉浮二十载,早知清浊并存的道理。
所以对于这等提携之事,其实并无过多的抗拒。
刘和给蔡邕的第一印象倒是颇为不俗。
品相极为端正,令人难以产生恶感。
多年的习武经历让他身姿挺拔如松,面若冠玉,中气清朗,
与平日见到的雒阳纨绔们,自脂粉堆砌的模样完全不同,
确如良材美玉矣!
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确实至关重要。
蔡邕的神色不自觉地缓和了下来,虚扶道:“不必多礼!”
“伯安贤弟,令郎果然风姿俊朗。若再经雕琢,必成稀世璞玉!”言罢不禁喟叹:”当真是虎父无犬子啊!让我好生羡慕!”
刘虞虽面露得色,仍摆手谦让:“哪里哪里!伯喈兄过誉了。”
听着长辈寒暄,刘和脑中蓦地闪过
“公若不弃,某愿拜为义父”的戏言,却也只敢暗自思忖。
堂中看似三人对谈,实则是两位名士谈古论今,少年始终端坐下首聆听。
纵使身处自家厅堂,又得蔡邕“不必拘礼”的嘱咐,刘和依旧谨守分寸。
当世大儒的名望岂容轻忽?
在这极为看重清誉的世道,未及弱冠便落下轻狂之名,无异自断前程。
纵知流言难起,他仍不敢存半分侥幸。
因为刘和自前世就明白自己的前途永远不能单纯的寄希望于在他人的身上,
堂上二人看似言笑晏晏,实则余光始终留意着少年举止。见刘和进退有度,两人不由都不禁松了一口气。
蔡邕轻捋长髯,话锋开始引向刘和。
刘虞见状,心中暗自欣喜,含笑噤声。
很快,此刻厅中主客易位,问答间竟似师徒考校。
这得益于蔡邕对刘和的第一印象极佳,心中对他充满了期待。
于是,他开始有意地考验起刘和来。
刘和虽未得父亲明示,却也嗅出机缘所在。
若能拜入蔡门,自然是最好不过,平步青云不在话下;
即便无缘入室,得大儒青眼亦是自己在雒阳扬名极佳的契机。
思及此,应答愈发恭谨。
不过好在刘和前世功底非常深厚,加之这些年日日勤勉,不曾懈怠。
因此每当蔡邕出题,刘和都能提出得体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