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翻什么宗室谱牒?

说是借口,其实也不尽然。王斌信步走到附近的长安官驿,拜访前几日在华阴结识、又同为公车送来长安的幽州部从事田畴。

两人在驿馆中相见,田畴见他头戴武冠,身着赤色夏常服,腰系玉佩、绶带,知道是从宫中觐见回来,当即含笑向他致贺:“恭喜王都尉!十余年过去,终于甥舅团圆。”

“让子泰见笑了,”王斌拱手回礼,“子泰亦得骑都尉之职,什么时候前往觐见?”

田畴却回道:“我辞了任命,不用去觐见天子。”

“这却是为何?”王斌大感诧异,“子泰此行殊为艰难,于朝廷颇有大功,受职理所应当。”

“不过适逢其会、列名表章罢了!”田畴微微摇了摇头,“要说艰难,鲜于从事一路与我同行,资历亦在我之上,更该受职才是。我本打算把任命让与他,奈何朝廷不允,只好干脆推辞。”

“……子泰高风亮节,着实令人佩服,”王斌沉默了片刻,提醒他道,“只是,子泰不入未央宫,不去觐见天子,此行的使命如何完成呢?”

“我等来到长安,让朝廷和天下知道大司马坚守臣节,幽州仍在朝廷治下,即已完成了使命。至于大司马的表奏,已经托公子转呈到尚书台,觐见天子之事,亦可由公子代替。”

见王斌似有不明之色,田畴又解释道:

“大司马的长子刘和,如今担任侍中,入宫和觐见都很容易。”

……,……

侍中刘和前来觐见时,刘协正在西配殿临摹蔡邕的帖书。

蔡邕是当世文宗,书法大家,各地大族的家中有长者去世时,无不以得到蔡邕的亲笔碑帖为荣。

刘协虽然习过一点书法,会用毛笔写这个时代通用的汉隶,但那点水平,在蔡邕面前肯定是完全不够看的。

蔡邕本不想挑刘协的刺儿。毕竟天子当以习经修德为要,书法不过小道而已。

往年孝灵皇帝在位,酷爱文学和书法,引召了一堆不修德行、不习经典的鸿都门下待制,其中颇有工书之人,他甚至还曾经上书劝谏过。

可看了两旬刘协的字迹,他实在忍不下去了。

身为自己的学生,字迹不说要出类拔萃,至少也得达到中人的水准罢?

于是,除了修习《春秋左氏传》外,刘协近来又加了临帖的课程,每天都要对照着蔡邕的字迹,把当日的学习内容抄录十遍。

偏偏今天学习的内容,正是后世中学课本中的《曹刿论战》,刘协学得飞快,乃至颇有阐述,让蔡邕欣慰孺子可教之余,需要抄录的作业也变得分外的繁重。

刘和这时候求见,某种程度上算是拯救了刘协的右手。

他陪笑着向蔡邕说道:

“刘侍中向来深居简出,难得前来宫中。朕欲多和他叙谈一会,夫子可否减免今日临帖的课程?”

蔡邕看了他的字迹,相较前时似乎颇有一些长进,满意的点了点头:“事出有因,倒也罢了。只是下不为例。”

“多谢夫子!”刘协连忙应下,继而请教道,“刘侍中之父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宗室长者,德高望重,乃是同出光武皇帝一脉的宗亲。我欲以家礼接见刘侍中,当如何称呼?”

总不能召来宗正,一代代查阅宗室谱牒罢?

事情麻烦不说,万一查出个祖孙辈分,称呼起来也尴尬。

好在蔡邕博学多识,很快给出了答案:

“《仪礼·觐礼》言天子呼诸侯之礼云: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大司马臣虞,身封县侯,牧守一州,可比同姓大国,陛下宜以‘伯父’相称。”

“刘侍中臣和,陛下既以家礼相见,宜以‘族兄’相称。”

“谢夫子教诲!”刘协笑道,吩咐前来通报的黄门侍郎,“可引刘侍中前往此殿黄门外稍侯,待朕回后寝更衣,即遣侍从相迎,以家礼和刘侍中相见。”

黄门侍郎钟繇领命而去,蔡邕也顺势告辞。

离开之前,他再次看了看刘协的字迹,指着钟繇的背影道:

“书法之道,非一时之功,当持之以恒。黄门侍郎掌关通中外,尚书台承制策命,策书多出其手,如这颍川钟繇,还有另一位黄门侍郎敦煌张昶,皆擅长书法。”

“陛下课业之外,闲时也可取其策书存档,多加观摩,一则增益书法造诣,二来也可渐渐熟悉政务。”

“此事可行否?”刘协故作犹豫,“前时王司徒来见,朕曾以政事相询。王司徒却言道,朝廷大事有董太师操持,有诸朝臣协助,陛下年龄尚幼,未加元服,当用心于学业,勿以它事为忧……”

他何尝不想多接触下政务呢?

在这幼年的身体里面,毕竟是一个成年的灵魂。

更何况,他知道不久就会发生极大的变故,正迫不及待的想多了解一些事情。

只是,朝廷如今的所有决策,流程上都绕过了他这个未亲政的天子;那几位以备天子顾问的侍中,都没进能入朝堂的核心,对政事的了解颇为有限。

哪怕是司徒王允的长子王盖,面对刘协的旁敲侧击时,都似乎对自家父亲的谋划一无所知。

刘协不愿和王允处得太僵,更不想破坏其谋划,一些要求和试探也就只能点到为止。

对于王允的谨慎,刘协其实挺欣赏的。

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谋除董卓这样的大事,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甚至连王允不让他参与政事,也未尝没有保护的意思。

如此一旦事有不谐,他这个专心学业的天子,也能完全排除嫌疑,不受到任何风波的牵连。

蔡邕却有些不以为然,皱着眉头说道:

“昔年孝灵皇帝即位,不过十一二岁而已。次年有乳母赵娆自长乐宫取天子印绶、符节以归,遂亲理政事,彼时亦未加元服。其事虽有瑕,理则无亏。”

“如今长乐宫无主,称制者唯有陛下。学业之余,亦当渐习政事为宜。”

“否则长期由尚书台承制策命,礼乐征伐出于朝臣,岂是《春秋》正道?近来关东渐效其做派,各自表奏官职,可见其弊之甚也。”

在蔡邕看来,天子亲政,执掌礼乐征伐,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今没有太后在,刘协这个天子就该尽快熟悉政事,尽快亲政并加元服。

更何况,陛下还是如此的聪慧呢?经义一点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