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为实施企业整体搬迁的需要,公司决定整合档案系统。4月21日,公司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任命我担任新成立的档案馆馆长。4月22日下午,公司党官员找我谈话:作为百年军工厂,公司的企业档案汗牛充栋,数量众多,涉及面广,保密性强。由于多次企业改制和人事改革等诸多因素,公司的各个专业档案分散在几个部门,呈现多头管理的状况,谁都搞不清楚整体情况,情况相当复杂。党官员指出:档案管理是有法规的,要统一管起来。至于新档案馆的架构,公司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设想,由你到职后先把公司档案系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结合企业整体搬迁的要求提出整合方案。书记特别强调:军工企业的档案保密级别高,公司组建档案馆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所有档案安全搬迁到新厂区。由于其它单位的搬迁准备从去年就开始着手,档案馆已经滞后了,可能困难很多,必须抓紧。同时,还要求我继续负责发展史的编纂工作,今年打基础,明年见成效。4月23日,公司下发文件,宣布在公司总部成立“建设档案馆”,为公司直属的三级机构。
按照公司文件中档案馆的组建方案,新成立的“建设档案馆”由人力资源部人事档案室、财务部财务档案室、科技质量部科技档案室、公司办公室文书档案室、生产保障部设备档案室和党委宣传部公司发展史研究办公室共六个室组成。其中五个档案室共有八十余年积累的各个密级的部委、军方及政府下发文件、内部文件、请示汇报、上级批文、财务报表、业绩报告、年度总结、会议记录、法律文本、技术案卷、设计论证、产品图纸、设备合同、项目招标、工艺资料、人事档案等各类档案共计十几万册;实物、声像、荣誉奖状、图片和礼品档案近千件。其中上世纪20年代汉阳兵工厂技术图纸和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军品图纸等老档案上万册,系统地保留了企业建国前后完整的生产轨迹和发展脉络。
公司是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军工保密单位,又是百年老企,长年累月积累的档案数量庞大,堆积如山。但时间跨度大,机构几经调整,目录不全且散乱,一些老档案因受潮或积灰已生霉长虫,损毁相当严重。新档案馆成立初期,共接收老旧的大小库房、办公用房及辅助用房共30多间,分散在厂区7处,面积约1300m2(多处办公楼内走廊上堆放的众多柜子、箱子未计算在内)。档案资料除底、蓝图资料使用密集架进行存放外,绝大部分还是以老式的木柜、铁柜为主存放,很多柜子年代久远,老化、锈蚀、变形、破损。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料,由于档案管理人员轮换与退休等各种原因,至今散放和无目录堆放,给资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如办公大楼负一楼楼梯间和走廊上堆放的几十个木柜以及柜子上面的大量木箱,问了半天也没有任何人知道里面存放的究竟是什么资料)。
我立即到各个原档案管理单位,向其领导了解情况,并在他们陪同下到几个主要库房实地看了看,发现各个库房分散在厂区几个角落,除了办公大楼相对集中的部分公文、人事和科技档案室条件稍好外,其余有的在地下室、有的在搁楼上,库房大小不一、年久失修,门窗损坏,屋顶漏雨,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一些库存的老档案堆集如山、杂乱无章,甚至有个山洞里还存放有抗战时期的技术图纸,霉味熏人,无人问津,根本没有保存价值。综合来看,档案管理各自为政,工作环境又差,员工怨气冲天,干起活来七拱八翘,完全是一个烂摊子。整合任务之艰巨,超乎想象,要安全、保密地完成搬迁也有点悬,情况不容乐观。
新的档案馆既担负公司生产经营档案资料和重大项目档案资料等的归档,技术图纸复制、更改和服务,公文、人事、财务档案的日常管理,各种档案的生产性借查阅、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等基础管理工作;又面临新档案馆机构的组建、运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艰巨任务;还要筹划和实施档案馆的整体性搬迁和新馆址的软硬件建设。而且,我对档案管理完全是门外汉,面临的巨大挑战可想而知。
磨刀不许误砍柴功。我决定先外出学习,咨询借鉴,尽快理出头绪来。我先后走访了CQ市档案局和市档案局推荐的本市档案管理先进企业,重庆钢铁集团档案处,还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同行业的长安厂、望江厂档案馆学习调研,邀请了市档案局、兵工局相关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来厂进行了咨询指导,为公司档案系统的整合提供了借鉴和参照。在深入的咨询交流后,我心里算是有谱了。
但我在着手档案馆组建各项基础工作时,还是遇到了很具体的困难。在清理各档案室管理的档案数量和类别中,除了技术档案室有两个老员工熟悉情况外,其它档案室因企业改革改制,人员变动频繁,很多岗位都减员到一个专业只有一两个到岗时间并不太长的新人,大都说不清楚情况。比如,公文和财务档案不清楚档案的具体卷数,计算不出密集架的设计数量,也没法落实搬迁方案,令人束手无策。
我分别找员工谈话,希望从那些多年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的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但我的煞费苦心大都徒劳无功。虽说档案管理岗位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对文凭也没啥特殊要求。不过档案馆的员工各有所长,情商高的那些经验丰富,智商高的几位井井有条,人都挺不错。只不过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精神层面:有的出谋划策,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也有话不投机牢骚满腹的,一言不合就碰撞出情绪火灾。更有甚者,一听要加班清理档案,一干人立即叫苦连天,纷纷摇头拒绝。
我大光其火。要是搁在过去,我会打开天窗说亮话,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安排。这是公司赋予我的岗位权力,我只要这么干了,手下的员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可面对手下一些人列举的一大堆家庭或个人的具体困难,我又哑口无言,像泄气的皮球,立即打了退堂鼓。
我在自己的单位是说一不二的领导不假,但单位的组织架构和人员设置我却作不了主,我必须运用公司的组织流程以及人事部门安排给我的现有人员,来完成所辖领域的专业工作。我明知有的员工是失言,但所谓失言不过是一不小心说了的实话;我也知道有的员工是借口,但借口有理没理也用不着追究;因为我早就学乖了,已经把换位思考作为了处事原则之一,可不能再干为了工作强人所难的傻事了。我宣布实行加班自愿的原则,自己以身作则,带领愿意干的部分骨干天天加班苦干,连五一节放假都没有休息。
本来是无奈之举,不料歪打正着,那几个要到托儿所接娃儿的、到菜市场买菜的、住家远要赶公交车、家里的老人要照顾的员工,对我的折中处理方式欢呼拥护,还不好意思地表示上班时间一定努力多干些工作,好让加班的同事早点下班。我的威望不降反升,“这个领导好说话”就是从那时悄悄传开的。
5月12日(星期一)下午一上班,我一边思考档案馆组建工作,一边面对电脑写方案,我专心致志地敲击键盘,操作鼠标,电脑显示屏上不断变换着黑白的数字和彩色的图表。大约2点半,突然感觉房子在晃动,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但随后又晃动了几次,并且头晕得厉害。那段时间因为工作而头痛似乎成了我的职业病,可头晕确实是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正在诧异,就听到办公楼的走廊上人声嘈杂。仔细一听,大家在纷纷往楼下跑。我意识到情况有异,也赶快夺门而出,连电脑都没有来得及关机。
冲下4楼到坝子里,只见高大的黄桶树四周,已经聚集了不少的同事。大家又发现手机信号也中断了,都不晓得是怎么回事。半小时左右,议论纷纷的人群才逐渐散去。
回到办公室用座机打电话询问朋友,大多数人告诉我“他在工作”,各地传来的信息都感觉到了很厉害的晃动,但都不知详情。我坐到椅子上,办公桌上的电脑还开着,处于联网状态。我上网查询,很快查到四川汶川2点28分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的消息。
原来如此。
据后续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最强,波及范围最大(地震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重庆、西安、昆明等全国多个城市均有震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震大救灾全面展开,电视里24小时进行了直播。
就在汶川发生大地震的那天下午,人力资源部把档案馆人员的调令开了过来,同时下达到我手里的还有25%的减员指标。
我犯难了,又开始头痛起来。主持单位的下岗减员,也不是第一次了,说起来优胜劣汰是改革的初衷,其实也不尽然,我知道此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无比。人力资源部移交给我的共17个人。有档案管理、资料管理、科技图书管理、编研、技术资料更改、晒图6大类;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军、民品技术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技术资料更改、档案编研、晒图10个专业岗位。谁不晓得国有企业的档案室哪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混进来的,背后的裙带关系一时半会也弄不清楚。反正手下的员工均非等闲之辈,个个趾高气扬,一个比一个牛逼,让我这个当馆长的伤透了脑筋。
改革与创新是解决难题的唯一出路。体制机制的改革那是组织的事,我能做的只有在创新上动脑筋。我先摸底梳理了现有工作元素,发现档案馆各室和各业务板块的职能职责、工作内容、业务流程和人员构成并不是单一结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组合。我把这些元素拆解成原始的状态,把不同的功能分解出来,去除重复的东西,再尝试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对那些必要的元素多次拆解重组后,最终整合调整为档案管理、技术资料更改、晒图、编研4大类;合并设备与基建档案、文书与人事档案等4个专业岗位,将原来的10个专业岗位减为7个,岗位价值得到了升级。由于我有了前车之鉴,不再冒失行事,特地悄悄留了后手。
这可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工作经验给予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谦卑,让人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彼此的尊重与体谅。我将调整重组方案事先呈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签字才实施,以相关岗位合并为依据,共精减了3人、辞退2人,减员达到原有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尽管我费尽心机,这次下岗减员还是惊动了一位上级领导。不过接到电话时我显得从容不迫多了,按早已准备好的说辞,胸有成竹地作了解释。由于我语气卑谦,句句在理,没有任何废话,特别是我有意无意把公司分管领导的指示照猫画虎地说了一遍,客观上成了很好的挡箭牌。打电话的上级领导只得打了几句哈哈,没有对我兴师问罪,总算侥幸过关。
恰如其分地完成了最难办的减员工作,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又提出了新档案馆的工作方针“在调整中规范,在重组中创新”和工作思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相继建立了每月工作例会制度;每个室以及员工个人的月、周工作计划和小结制度;定期安全防火检查制度;员工生日慰问制度。根据国家《档案法》和CQ市《档案法实施细则》的精神和兵装集团的要求,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编制了公司行政业务管理员、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培训资料和考试题;实行了“四不归档”和“五不查阅”等制度。加强了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各个环节,理顺了工作思路,夯实了管理基础,建立健全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秩序,加强了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序的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月16日上午,我主持召开了建设档案馆组建后的第一次员工大会,讲了四点:一是讲了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形势。二是介绍了档案馆搬迁工作的总体任务。三是对员工提出的技术岗位设置、吃保健等等问题讲了到相关业务部门咨询的答复。四是强调了团结,提出了工作要求。总之,想办法稳定员工的思想,尽快把新单位的工作开展起来。至此,新档案馆组建完成,开始正式运行。
新档案馆一开馆,立即高速运行起来。当时正值公司“双过半”(时间过半和任务过半)冲刺阶段,公司生产经营用图达到高峰。我合理调配,抽调人员,集中精力赶制生产用图。到8月上旬放夏休假前,共赶制完成基层单位8000余张民品图纸和6000张军品图纸的晒印,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其间,根据公司的要求,对有关档案鉴定销毁的程序咨询了CQ市档案局和西南兵工局,由公司军研所、技术中心、7车间和档案馆组成档案鉴定委员会,专家和技术人员天天待在待鉴定销毁资料的旧库房,戴着口罩和手套抽、拿资料,逐一翻阅、讨论、研究,每个人都是满面尘土,满身汗水,一册册的对待销毁老档案资料分别进行鉴定,并对鉴定相关表格进行了逐项填写。9月,汇总鉴定表和销毁意见表报送了相关公司领导进行审批后,赶在档案馆搬迁前对可以销毁的档案资料进行了集中鉴定销毁。
8月底,上级对公司一个信息化项目进行验收。兵装集团首次实行项目档案单独验收。由于项目档案的归档数量大、时间紧、人手不够,算来算去都存在很大问题,眼看大概率完不成任务。
我连续组织档案馆的技术骨干,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加班归档,大家相互协助,团结一致,克服了很多困难。9月3日那天晚上,加完班出厂时已经很晚了,公交车早就收班了,朦胧的夜空中丝丝细雨飘落,水滴很快沾湿了行人的头发。住得远的员工只得打车回家,没有丝毫的怨言,令我十分感动。
大概是天意吧,看似不可能的事,默默中出现转机。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累计加班捌拾人次、近三百小时,分类、组卷、归档合计百多卷近四百份两万八千余页,光盘两百余张。9月16日,档案馆组织员工迎接了上级档案验收组对档案资料归档工作的验收,并顺利获得一次性通过。
从新档案馆运行到年底,人事档案室完成了档案入库100多册;办理档案移交200多册;外单位档案采集200余人次;办理查阅、借出2600余册。
文书档案室完成文件、资料、证书、奖状的收集2000多本;收集、整理、立卷、装订归档文件等近500本;完成借查、阅文件、审计报告等600余份。
财务档案室配合审计和财务检查18次;完成了凭证、帐册归档2000册;配合公司相关单位对凭证、帐册、报表、报告等档案借查阅2600人次;整理、装订凭证、报表1500册。
技术档案室建立资料发放目录2000余条;更改产品图1600张;完成22个军民品科技档案的归档共2000多册(卷)50000页;接受军品质量体系论证检查和民品质量体系内审各1次。
新档案馆在困难中艰难起步,逐渐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