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编撰厂史

下面我要讲的关于写作的内容,与前面讲过的同类话题有所不同,不再是业余爱好和励志的闲扯,而是关乎职业的正题。这些内容虽然故事性不强,却属于正经八百的国企谋生故事。

2004年12月,建设集团成立了一个新的单位叫“公司发展史研究办公室”(简称“司史办”),这是一个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构,被定为行政三级机构,靠挂党委办公室,职责是负责公司第二部厂史的编纂工作。2005年春节放假的前几天,我被公司任命为司史办主持工作的副主任,重新担任了领导工作。

我在人力资源部干了20个月,刚好与我下乡当知青的时间相当,所经历的磨练与奋斗过程也基本类似。公司下发中干职务任免红头文件的那天晚上,正值人力资源部举办部门春节团拜晚会。当部门的同事们得知我东山再起的消息后,给我敬酒祝贺的人络绎不绝,不胜酒力的我喝得晕晕糊糊。那天以后直至春节假期,打来的电话和发来的短信让我应接不暇,也算是众望所归吧。

2月17日对我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那天是我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26周年纪念日。早上上班刚到办公室,就接到公司党官员找我谈话的电话。

党官员首先表达了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充分肯定了我的学识和能力:说公司高度重视发展史编纂工作,这次成立专门机构,计划完成企业“军转民”以来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调你来搞这个事,是你文字功底好,在公司名气大,厂史主编非你莫属。

我平静地表明心迹:职才疏学浅,别的本事说不上,但公司将编纂厂史的重任交给我,算是找对了人。“你这么肯定?我就不多说了。”老书记频频点头,然后直言工作的意义和困难,提出殷切的希望:说这项工作是有困难的。特别在企业,这类工作困难更大,肯定有压力,但我们相信你能办好这件事。

记得在1995年创作小说《乱世金像劫》的过程中,我曾经因为好奇,对CQ市的兵工厂进行过业余研究,并将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所得写进了我的小说里。如今,面对信任与责任,对重庆兵工历史素有研究的我,自然是得心应手。我唯有抛开杂念,尽力而为,方才不辜负公司领导的知遇之恩。

我长年在劳动中坚持写作,在全国的文学期刊和报刊杂志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我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刋物包括国家核心学木期刊发表、获奖。这在过去的工作中,除学术论文外,这多少有点不务正业的嫌疑。可如今码字居然转正为工作的职责,成了谋生的手段,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厂史编纂作为司史办年度考核指示写进了部门责任书,厂史编纂的意义与进度从2005年起连续四年写进了公司的职代会报告,我这个手握摇手把操作机器讨生活出身的大老粗工人,摇身一变成了手握笔杆子的文质彬彬“文人”,职务写作从此作为岗位的主要工作和考核指标,成为我以后几年职业生涯的重要职责,“建设一枝笔”从此不经意间在公司内流传开来。

当然,职业生涯的转型总是伴随着挑战与困难而来的。我的新岗位级别倒是有了,就是干的工作太虚。国学大家钱穆先生说:“历史研究不仅仅是鉴古而知今,更重要的使命,是透过历史去探究民族的精神根本,并且使之成为孕育未来精神之导。”公司领导也指出发展史编纂(俗称“撰写厂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这项工作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个相当棘手的任务,这点我再清楚不过了。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浩繁巨大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需要进行广泛调研、缜密思维、认真企划、周密组织;它又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被人戏称为“三苦”(艰苦、辛苦、清苦)工作。

重新出山的我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工作新,缺乏现成的资料以供借鉴,工作的规范与流程需要从新建立,一切靠自己摸索;二是条件差,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到职后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迟迟没有着落,前三个多月借博管办的一间办公室工作。半年多的时间里,司史办一个三级编制的公司正式机构,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三是人员新,力量单薄,没有现成师傅,上阵仓促,深感自己学识不足,经验遗乏。要组织好这项工作,客观上是有很大的困难,仅有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自己的角色内涵,吃透与角色有关的各项内容。

我一接手这项任务,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临阵磨枪,学习编纂厂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尽快掌握编纂要领。我到新华书店查阅和购买了关于厂史编纂的书籍进行了学习补课。然后,又到公司档案室借来上届厂史(也是公司的第一部厂史,时间断限从1889年工厂创建至军转民初期的1990年),通读了一遍。边读边综合分析编写厂史的历史文件,研究了厂史的体例和篇目的设置,力求丰富历史方面的学问和知识,培养文字方面的才能和编修史志的技能技巧,逐步了解了操作全貌,迅速进入了角色。

案头的学习充电告一段落后,我说干就干,在2月底就开始了各方面的调研。先后走访了JLP区志办、JLP区档案局和CQ市地方志办公室、CQ市委统战部和CQ市档案局,虚心向市志办和区志办的地方志专家们学习请教,学到许多编史知识,也受到许多鼓励帮助。

编纂发展史,企划工作至关重要:我迫切需要方案——推动工作的方案。我运用自己平时企划工作的经验积累,一方面尽快搭建工作平台;一方面开始构思公司发展史编纂的基本框架、走向、目标,着手制定公司发展史的编纂方案,并于3月8日完成了编纂方案初稿,阐明了公司发展史编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编纂原则、内容范围、时间断限、体例规定、工作步骤和相关要求;将公司发展史的编纂总体分为制定方案和拟定篇目、宣传发动和人员培训、资料搜集和编写、总纂和评审四个工作阶段;提出了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协同工作和“主管领导落实、执笔编写人员落实、承担任务落实、编写质量落实、完成时间落实”的“五落实”措施和要求。3月底,我又先后完成了公司发展史篇目、编纂工作计划,为公司发展史的编纂作出了具有鸟瞰性、前瞻性和规定性的总体规划和总体部署。

在编纂方案中,我给作为主编的自己提出了几个注意事项:一是要有清醒的认识。编纂企业发展史与新闻报道、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截然不同,它不能凭借想象力进行猜测和虚构,它追求的是客观、公正和真实。二是要朴实无华。以忠实地记录为主,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三是按编年史定时。对每个年代的历史主线和亮点,既要不惜笔墨,大书特书,又不要过分夸张,注意运用中性词。对无据可查的说法,干脆不用。四是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五是在统筹文字时一定要注意发展史编纂的特点,牢记“形容词是名词的败笔”、“副词是动词的败笔”,千万不能弄巧成拙,搞得不伦不类。

正当我全力梳理发展史编纂工作的各种头绪,忙得不可开交时,4月,首都BJ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打电话到公司党委,指名道姓要借调我到BJ总部工作3个月。开头党官员不同意,担心影响刚刚有点眉目的编纂进度。后来总部领导又出面找了公司总经理,公司两位领导一合计,才勉强同意借调我到BJ半个月。

4月15日乘飞机到达BJ,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接受了起草《关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性文件的任务。任务要求规划兵装集团全行业三项制度改革的线路图和具体操作纲要,供总部人力资源中心讨论后,报集团公司党组会审定,作为兵装集团文件,下发行业所属的企事业单位执行。

从4月16日至19日,我重点调阅研读了兵装集团过去三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兵装集团所属20余个主要企事业单位上报的关于三项制度改革的汇报材料。

19日下午至20日,总部人力资源中心一个处长出面,连续召集了4次专题研讨会,先是由总部机关相关部门领导参加,后来还把在总部参加一个项目的重庆大学博士临时请来,与人力资源中心人事、劳资新招聘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参加。经过讨论,确定了文件的指导思想、写法和内容,拟定了提纲,决定按三项制度的三个模块,综合集团过去两年推行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结合各企业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来写。

21日开始草拟初稿。我撰写稿子的速度一般是比较快的,无奈我对整个兵装行业的情况不熟悉,写作中经常要停下来查找资料和核实数据,尽管每天盯着电脑伏案十几个小时,紧赶慢赶至29日上午,还是只完成了前四个部分。由于我5月1日的返程火车票已订,经商定,余下部分带回重庆继续写。回厂后,我挤出时间,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初稿。于5月20日通过金戈网把3个文件的全稿发给总部。至此,我写作的声誉超出了厂界,超出了重庆兵工局所辖的云贵川三省兵工企业的范畴,传到了BJ,引起了总公司的注目。

6月初,公司党官员指示,要我参加党办负责的公司党委的文字工作,我在完成自身发展史编纂工作的同时,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了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文字工作,经常通宵达旦,撰写了大量文稿。

司史办是个清水衙门,加上发展史编纂是历史的记录、挖掘和提炼,对文字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干的人不愿意来,想来的人又达不到要求,司史办工作人员很不好物色。从2月份司史办成立至8月,半年的时间司史办一直是我唱独角戏。颇费了一番周折后,8月底,人员才配置到位,但人力资源部给我的编写员的3人定员,最终只招来了1个员工,好歹有了一个助手,也算结束了单打独斗的局面。不过,司史办直到结束都只有一个领导一个兵共两个人,而且编写员只给我催稿子、汇总资料、打下手,执笔编纂的只有主编我一个人,这部发展史写得好艰难呀。

9月17日,公司党委组织召开了公司发展史编纂工作动员大会,公司所属七十几个二、三级单位的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和部分重要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官员均出席大会,党委副书记主持了大会,使之开成了一个公司最高规格的会议。动员会上,总经理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党官员进行了周密细致的部署。总经理还向公司发展史研究办公室赠送了《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会大辞典》一书,体现了公司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建设电视台作了头条报道,《建设报》也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公司发展史编纂工作全面启动。

12月1日,我再次接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差遣我到京公干的指示。这一次是参加国防科工委的任务。原来,由于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兵装行业唯一的全国先进,BJ总部又指名要我代表兵装行业,到国防科工委参与有关博士后工作的文件起草工作,享受到专家级待遇。

公司领导催促我放下手中的所有工作立即动身。我乘早晨的航班于12月2日上午到达BJ兵装集团总部,领受了任务。下午到国防科工委指定宾馆参加了起草工作会。

国防科工委本次召集了两个写作班子:一个是博士后写作组,共四个人,由科工委人教司副处长召集,成员有科工委人教司小乐、哈尔滨工业大学李老师和我,负责起草国防科技工业博士后工作文件;另一个是职教写作组,由科工委人教司处长召集,负责起草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工作文件。

2日晚饭后,在国防科工委所包楼层的宾馆小会议室,博士后写作组连夜开会,副处长传达了科工委领导的意图,交待了任务,明确了分工:由李老师负责起草博士后流动站部分、我负责起草博士后工作站部分,小乐负责统合稿子。大家讨论了文件的主体框架和提纲,要求5日拿出初稿、6日综合成领导满意的稿子。会后,各自领取了专用手提电脑和印有编号的笔记本回到客房,消化材料至凌晨1点,边消化边记录边起草文件要点。

3日,在各自的宾馆客房撰写自己负责的部分,并于上午和下午两次碰头交流情况,研究讨论和修改逻辑思路和提纲。下午5点,副处长来到宾馆,又组织了一次讨论,了解进展情况,对提纲进行了审核,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修改意见。晚饭后各自回房。着手起草初稿至凌晨2点。

4日,上午继续起草文件。下午碰头交流后继续起草,至晚上11点半。5日,上午开始统稿,边统稿边碰头逐条逐款讨论,总共开会4次。至下午4点,基本完成第一稿。5点,国防科工委人教司领导来到宾馆会议室,主持了对两稿的初次审稿会。领导对稿子很满意,讲了几点修改意见。会议后领导在宾馆宴会厅宴请了大家。

6日上午,我们一起按照昨天会议精神再一次修改了稿子,至下午完成了修改稿,由副处长带回国防科工委。7日上午,写作组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会后回收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和笔记本。下午,到兵装集团总部汇报了任务完成情况。8日,乘T9次特快列车返渝。

从BJ返厂后,12月14至15日,我组织举办了公司发展史编写人员培训班,公司各单位负责编写工作的分管领导和编写员120余人参加。12月下旬,我按照各单位的特性,设计编制了《公司各单位发展史编写任务书》,在2006年1月10日的公司支部书记会上,由党委办公室组织下发给各单位执行。至此,编纂工作正式进入了在整个公司层面的全面收集资料阶段。

2005年对我来说,于公于私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厂工作多年,岗位职业为我的家事行了不少的方便,包括2005年的全国高考招生。那些年重庆的高考录取场,就设在建设宾馆,高考结束后全国各高校录取人员进驻的那一个多月,建设宾馆闭门谢客,层层设防,实行戒严,几道门一律由武警站岗执守,进行封闭管理。我过去在技安处当处长时,与一个车间的技安员交往密切,不是经常在一起喝酒打牌的那种酒肉朋友,主要是这位仁兄豪爽耿直,我们志趣相投,相互看重,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当然由于所处地位的关系,我给他的帮助要实在一些。后来他调到建设宾馆,负责后勤和设备方面的工作。关键时刻方见人心显真情,这位重情重义的兄弟,了解到我的具体情况和想法,便不负缘分,主动报答我的情谊,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巨大帮助。这位成人之美的谦谦君子,让我感念至今!

2006年3月,我陆续编制了《厂史资料收集和编写规范》《评审验收规范》《编写信息分析方案》《信息资料管理办法》《各单位上报资料注意事项》等各种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制定了《发展史编纂工作保密规范》。6月开始,各单位陆续报来第一次编写资料稿,经审阅基本都不符合要求。上报稿各个篇目体裁各异,风格差别也大,质量太差,完全是一团乱麻,没法用。我用了大量精力指导各单位重写,又按照公司党官员指示,司史办在《建设工业》报上开办了以《扬优秀文化,树企业形象》为题的发展史编写知识宣传专栏,一年间刊登稿件23篇、图片专栏两期、专版宣传一期。在组织专版宣传中,从策划、组稿、修改、编辑加工到送审,我先后召集了3次组稿专题会,采访优秀编写人员17人/次,组织了文章11篇,刊用9篇,对全公司的编写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两年,公司各基层单位指定的编写人员共有80多人,负责按我下发的篇目提供本单位的原始资料,由于频繁接触,慢慢地大家便熟悉了起来。其中有几个新进公司的大学生,都很聪明,也很努力,经常向我虚心请教。我看他们都是可塑之材,便时常指点他们。几人进步很快,尝到甜头的他们,执意要拜我为师学习写作,我欣然应允。他们还正重其事请我吃饭,名曰“拜师宴”,又敬茶又敬酒的,弄得我哭笑不得。他们个个绝顶聪明,在悉心调教下,自己又肯努力,有两人后来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层领导。

由于编纂公司发展史,我与CQ市和JLP区的一些史志专家也有了来往。

2006年2月,公司接到正在编纂第二届《JLP区志》的JLP区政府办公室文件,我按照公司领导的批示,完成了JLP区志有关建设集团章节的编写工作。7月1日,中国的大西北传来喜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8月,我因为参加中国社科院在XJWLMQ举办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研讨会,出差到了一次大西北,领略了雄伟的雪山、浩瀚的沙漠、平静的湖水、宽阔的草原以及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XJ的美景美食带给我不汪此行的愉悦和欣喜——祖国的河山真美啊。

9月,因接待受CQ市政协委托来厂了解上世纪70年代建设厂学大庆情况的於老师,两人很快熟悉起来。经於老师引荐,与10年前在《今古传奇》重庆写作组座谈会上认识的市政协文宗委领导杨先生接上了头。温文尔雅的杨先生兼任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长,他介绍说,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员大多是德高望重、成绩卓著的老领导、老学者、老作家,也有退休的文史、地方志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职业生涯丰富,学术成就斐然,如我在厂史编纂中遇到了困惑,可以就近请教。

10月,我加入了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此后经常参加通俗文艺研究会的月五其香居茶会。所谓“月五茶会”,就是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员每月5日定期在重庆两路口著名的“其香居茶馆”聚会,以茶会友,形式十分随和。会员们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创作经验,相互赠送各自的新作,我在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的编史知识。特别是会长杨先生经常详细解答我提出的发展史编纂的具体问题,还就重庆地方文化进行了交流,收获颇丰。

我在“月五茶会”上与文坛成绩斐然的老前辈们学习交流中,常常收到他们的赠书,内容多为回忆往事居多。在这里,我还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西方谚语:“失去一个老人,等于烧毁一座图书馆。”我渐渐明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所有光鲜,终会被岁月的褶皱吞噬,而思想不会。这思想里包含自己走过的路、经历的事、见过的人,以及一生的思考和领悟。

在老前辈们的提示下,我发现自己那些雪藏在电脑里的往昔片断记录可以派上用场了。生活就是一本书,这本书已经印在我的脑海中,呼之欲出。

我开始把无数鸡毛蒜皮的事和无足轻重的人作为写作素材,还把长江上游这座山城这些年来不同寻常的发展变化写进质朴的故事里;又把平时与亲戚长辈、老师同学、街坊邻居等闲话家常时提及的一些往事进行记录、梳理和编排,只记事不评论,不时撰写了一些回忆文章。

对往事的着笔属于一种私人表达,材料的取舍是执笔人的内心投射。随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钩沉起记忆深处的许多回忆,常常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无意之中时断时续写了不少,各个时期都有。后来越积越多,我便分类存在电脑里。就这样慢慢积累,没想到顺理成章成为了今天这本回忆录的最初素材。

后来,我在2015年退居二线后整理电脑时突发奇想,何不把它们串联起来,夹叙夹议,把自己的经历诉诸文字,经过精雕细琢留着资料呢?我定下心来,花时间整理日记,查阅资料,构思主题内容,设计篇章结构。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但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每个人,经历却千差万别。不是经历的所有事都值得书写,须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故事里也许有无处可寻的精彩,也许有乏味的唠叨,必须懂得合理的取舍。

还有,我的叙事的方式和节奏不一定都符合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时沉溺于过往不能自拔,免不了说些自作多情有趣的话,亦或是说得差劲的无聊话。有趣也好无聊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讲好故事。于是每逢特定的日子,比方说下乡纪念日、参战纪念日、学校校庆,同学聚会、战友重逢等等,我便在报刊或网络上刊发一些回忆往事的小文章,以帮助读者了解和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那个开明与奋斗的时代。

鉴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不同的操作流程与传播特点,我考虑应该赶时髦取个网名作为笔名。此念一起,便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小时候父亲讲的那首苏轼的字谜诗,想起了影响我一生的大文豪苏东坡。于是,我也玩了一个折字游戏,将繁体的“蘇”字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折为“艸河渔”三字,取了网名“艸河渔翁”,文雅的说法既意为“蘇翁”,通俗地讲其实就是“蘇老头”的意思。

只不过撰写个人传记这种题材独特的非虚构记叙性体裁,与编纂厂史一样十分枯燥,一般人往往视为畏途。好在我参加过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档案局举办的地方志编纂和档案编修培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常识,算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