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军中各人的封赏让京城很是热闹了一阵,接下来的秋试,将这种热闹持续到了极至,自八月初,来自四面八方的举子们便纷纷涌入京城,客栈、驿站人满为患,连街边的茶馆、酒肆都挤满了操着各地方言的考生与随从。他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怀揣着十年寒窗的苦读与对功名的渴望,踏入这座繁华的都城。
文会,成了这些考生们在备考之余最重要的社交场合。各处的文会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学子们以文会友,广结善缘,有些文会的排场极大,高堂广厦,华灯初上,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席间,美酒佳肴琳琅满目,举子们身着长衫,手持折扇,或吟诗作对,或高谈阔论,一时间才情四溢,妙语连珠。
不过,更多的文会则在普通的客栈或书肆中展开。这些地方虽无奢华的装饰,却别有一番清雅之气。几张木桌拼凑在一起,几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举子们围坐在一起,或低声研讨经义,或互相切磋诗文。有人拿出自己多年的心血之作,求教于他人;也有人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一篇篇激昂的文字,引得众人拍手叫好。这些文会虽简陋,却充满了书卷气,是真正以文会友的地方。
在这些文会中,不乏一些才情出众的举子脱颖而出。他们或被达官贵人相中,许以厚望;或在同僚间声名大噪,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而那些稍逊一筹的举子们,也毫不气馁,他们深知,秋试之路本就艰难,能在文会上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互相切磋,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当然,这些热闹也不仅限在京城,几大省城的热闹也与京城相仿,梁州城里,张明轩兄弟俩已经安顿好一些时日,他们不去参加文会,只时而走在街头感受这份热闹。回想当年,他们来参试时,也曾去过一两个文会,那时张明宇才将将十三稚龄,谁能相信他一试即中呢,可他偏偏跌破所有人的眼镜,考了个三十五名,一共取四十名,成绩不突出,却刚刚够取中,谁都觉得他是运气好,其实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他们年纪太小,也因他们家不能太出风头,所以参加考试之前,父辈就交待必须得藏点拙,尤其是明宇。秋试出榜时,他们都没去看榜,直接让小厮去看的,上榜后他们就低调回庄了,所以后来他们那一届的同科居然对这两个少年举子没有太大的印象。官府这边也未大肆找他们,那自然是源于张大老爷的安排不提。
当年丞相老大人之所以选择在西南退隐,就是提前在西南这边官场布局,在几个重要官职上埋下了暗线,这几位官员当年既能受恩于丞相,也俱是品行贵重之人,这些年张大老爷一直与这几位官员来往密切,又帮扶着他们稳步晋升,现在俱是西南官场位高权重之辈,忽略两个小举人这些许小事自然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