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刘禅的安排

接下来的五天,诸葛瞻与罗宪带着百姓们开始了清理田地淤泥、进山狩猎的工作,大概也给周吉大概梳理好了流程。

河道那边也已经初步清出来,可以勉强通过一艘船进行水路运输。

诸葛瞻见状,决定返程。

给李球做了不少交代之后,几人便带着干粮,在傍晚时分悄悄打马离开了汉安县。

“怎么还如此小心,难道是怕百姓挽留?”罗宪忍不住打趣一句。

“哈哈,咱们这些官员,不太打扰百姓,就是对他们好了。”诸葛瞻有些感慨,“汉安县虽然受灾严重,但百姓依旧相信朝廷不会抛弃他们,实在难得。”

一旁的李松也说道:“我曾听先圣说过,为官者,正身而令可下,当年的诸葛丞相、如今的蒋大司马还有您,无一不是明纲纪,正法度的好官,大家也是因此才愿意相信你们吧。”

罗宪点点头:“小李松说的很对,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则万事可成。”

……

成都,乘烟观。

诸葛果将一壶茶放在了刘禅面前,并给他倒了一杯。

刘禅端起杯子,仔细品茶,笑着说道:“果儿这煮茶的手艺倒是进步不少。”

诸葛果坐了下来,笑着回复:“陛下百忙之中,还能抽空来看我,内心感激不已。”

刘禅靠在椅子上:“江阳救灾的章程已经制定的很详细,北方边境的事务,姜伯约也已经前往全权处置,应该没有问题,让他们全力去做便是,朕才能平庸,按照他们报上来的方案下令即可。”

诸葛果无奈摇摇头:“陛下一国之君,不可说这种话,不然让臣子们如何自处?”

刘禅听出诸葛果隐隐的劝谏,倒也没有生气或烦躁,笑笑道:“果儿不用担心,这些话朕也就在你这里说了,费祎,姜维,董允、吕乂都是相父留给我的人,他们忠心耿耿。

而且还有思远呢,听说他在江阳这几个月做的很好,看来日后,尚书台也可以放心的交给他。”

诸葛果笑了笑:“思远年幼,陛下不要太过于宠他,还需磨磨棱角。”

刘禅却不在意:“这话却不尽然,思远虽然年轻,但处事谨慎周密,而且自幼见识过民间疾苦,颇有治事的天赋。等这次从江阳回来,朕打算安排他进入尚书台。”

诸葛果没有再坚持:“既然陛下已有筹划,我亦不好多说什么,相信思远也不会辜负陛下一番苦心。”

说完不再言语,默默地清理茶具。

“果儿,你说董允这个人,怎样?”

诸葛果摆弄茶具的手瞬间一停,不由得有些疑惑,刘禅怎么突然问这个。

“董公乃是陛下近臣,在外人看来他对陛下忠心耿耿,陛下怎么突然问起他?”

刘禅闭着眼睛,状若无意的说道:“最近黄皓一直再跟我说,董令君近日对他过于苛责,还有犯上不敬之言,果儿,你觉得如何?”

诸葛果脑内心仔细思索一番,状若无意笑了笑:“陛下,这件事,本来也不应该找我商量,而且我也并不知道董公对陛下说了什么,陛下您自己是怎么想的?”

刘禅叹了口气,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朕还没想好,董允之前的进谏言行的确让朕听了不舒服,不过……”

说到这刘禅又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说了……

诸葛果研磨完茶末,倒入了茶壶,随即淡淡说道:“我曾听先父说过一个故事,虞舜曾告诫臣下,一定要当面指出他们认为君主不对的地方并说明理由,而不要当面附和,又再去推翻自己的说法。

想来董公他也是想着效仿先贤,或许其中稍有言语犯上,不过陛下既然有容人之量,骂他两句便是了,又何必纠结于此,徒增自己的烦恼。”

刘禅闻言睁开了眼睛,看了看诸葛果,突然笑道:“果儿这是说朕是虞舜?”

诸葛果也是笑着接话:“上有明君,下有诤臣,若陛下如夏桀商纣那样残暴滥杀,董令君敢那样进谏吗?”

“你倒是会安慰人,哈哈。”刘禅心情也明显好了不少,“有件事,朕想让你帮着斟酌一下,璿儿已经加冠有一段时间了,朕意让他参与朝政,你以为如何?”

诸葛果却没接这个话:“陛下,这个话可不是我这个小女子能够回答的。”

刘禅倒是没放弃:“如何答不得?你便当他是晚辈就是了!”

诸葛果无奈,只好说道:“太子殿下加冠也有一段时间了,确实可以尝试着接触政务,不过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带着他,陛下以为呢?”

刘禅点点头:“这话有理,大将军费祎之女已经到了及笄之年,朕有意让太子纳其为正妃,这样就让大将军协助他参政。”

诸葛果笑道:“如此的话,确实不错。”

随即又递给刘禅一碗茶。

“还好朕这几个儿子还算省心。”刘禅接过茶碗品了起来,“听说吴国的几个皇子已经斗的很厉害了,孙权半生英明,怎么在立储的这件事上如此的糊涂,真是令人费解……”

诸葛果却不奇怪:“权势迷人眼,孙权自诩聪慧,擅长斡旋内外,可终究没能脱出这两个字。”

刘禅表示认同,昔日晋献公立储不当导致了数十年的内政混乱、秦始皇临终未能安排好后事,导致二世而亡,这些血淋淋的例子犹在眼前,吴国那边的事情,怕是没有那么好收尾了。

……

诸葛瞻在回到江阳县之后,便吩咐王山带他去找那个主动出资赈灾的人,而令他意外的是,此人竟然就是当初在汉寿买地的李端。

“李先生,没想到是你!”诸葛瞻也是高兴,“这次你出粮五万斛,解决江阳一带的粮食问题,又立一功。”

李端拱手行礼,笑道:“当年蒙武乡侯恩庇,陛下厚爱,草民得了官大夫的爵位,宏儿也得以入官学,此等厚恩,李某一直常思报效,如今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会错过。区区小事,何敢言功?”

“不必过谦,赈济灾民,为国分忧,李先生一片爱国之心,本官已经能够体会了。”诸葛瞻依旧没有停下夸赞。

“此间事了,你便随我一道回成都,面见陛下,这功劳你受得起,不必推辞,另外你的儿子也入太学去学习吧!”

李端心中高兴,从上次汉寿到这次主动出资救灾,自己也算是出了大血,但得到的回报也是十分丰厚,更加笃定了继续结交武乡侯的心思。

两人正聊着,一旁十几个少年模样的奴仆,弯腰背着粮食,跟着管家往外面运。

诸葛瞻看到了,一时好奇,问道:“这几十名小孩是个什么情况?”

李端回答道:“都是买来的,不过来源不一,有的是市场上买来,有的……”

随即,他靠近诸葛瞻低声道,“有的是流浪儿走了黑市的门路,还请武乡侯谅解。”

诸葛瞻点点头,虽然他并不支持豪族蓄奴,但这个事情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李端又是立有大功的人,没必要在这一点上揪着不放。

“这些奴隶,看着也可怜,他们可有本家,本官愿意为他们赎身。”诸葛瞻看着有些瘦弱的孩子背着粮袋,到底还是动了些恻隐之心。

“武乡侯心善,李某佩服,这些小奴虽然是李某买来的,但李某可没有虐待,只要好好干活,都是能吃饱的。

只不过这些孩子买来的时候,都很消瘦,有两个没有活下来,武乡侯若是愿意,李某愿意以买时价格的三分之一,让您给他们赎身。”

李端没有白送,毕竟摆在明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出钱做个表面功夫。

不然其他那些豪强看他不停做好人,怕是要说他破坏规则,排挤他了。

诸葛瞻理解他的苦衷,拱手回礼:“李先生大德,这样,本官于你写个条子,到时候去成都的时候,来我府上兑钱便是。”

说完马上找来笔墨,写了一份欠款文书,盖上了自己的私印。

李端接过文书,小心收好,笑着道:“武乡侯稍等,李某立刻去将这些孩子的身契拿来。”

说罢,便匆匆离去。

罗宪看着他的背影:“此人倒是聪明。”

诸葛瞻表示赞同:“是啊,当初在汉寿,他的眼光就不一般,也识时务,只要不违律法,可以结交。”

两人正说着,诸葛瞻突然感觉有人轻轻拉他的衣服,低头一看,一个看起来十岁左右的小奴,怯生生地抬头问:“这位大人,您是不是说要给我们赎身?”

诸葛瞻心生怜悯,摸摸他的头:“对,我给你们赎身,你们可以回家了。”

“回家……”

“对,回家,你还记得你的家在哪里嘛?”

“我家在建宁。”

“建宁……那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帮你找爹娘。”

小孩又看了他片刻,似乎下定了决心,说道:“我姓毛,叫毛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