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敲打

李斯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立刻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的声响。

群臣们相互耳语,议论不休,目光纷纷聚焦于李斯,脸上无不流露出惊讶与好奇的神色。

“赵实?难道便是那位革新出曲辕犁的匠人?我听闻纸张、鼓风炉等创新之物亦是由一位匠人发明,难道这一切均出自他一人之手?”一位资深的老臣悄声对身边的人说道。

“想必便是他了,自曲辕犁问世以来,我曾试图探查其发明者的身份,虽未能得知,却得知曲辕犁以及先前的纸张、鼓风炉皆出自同一匠人之手!”旁边的人肯定地回答。

“如此众多的革新之作,竟悉数由一人所创,赵实真乃世间罕见的匠才也!”另一位大臣发出由衷的赞叹。

“以一人之力,竟能创新如此众多的利国利民之器,难怪陛下起初将其身份保密,未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又一位官员加入了热议之中。

“如今李丞相公开赵实之名,想必是秉承陛下之意,看来陛下有意对这位非凡的匠才予以封赏……”御史大夫也低声与旁侧的同僚交换意见。

朝堂上的议论声愈发高涨,百官们对赵实的身份和才华充满了好奇与敬仰。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嬴政,渴望得到皇帝的明确指示。

嬴政望着下方议论纷纷的群臣,嘴角勾起了一抹满意的微笑。

他轻咳一声,待朝堂上的声音逐渐沉寂,方才缓缓开口:“诸位爱卿,赵实此人,实乃非凡之辈。他虽生于寒微,却拥有盖世之才,为我大秦带来了无数创新之利器。”

“赵实,乃是一位不慕荣利之士,朕曾亲邀其加入朝堂,他却婉言谢绝。

虽赵实无意于权势,但其为大秦所作之贡献,朕时刻铭记在心。

今日向诸位揭示赵实之事迹,一则是为了让诸位了解赵实对大秦之贡献,二则是朕意欲对赵实进行封赏,虽他无意于官场,朕亦不会因此忽视其卓越功勋,必定予以嘉奖……”

群臣聆听了嬴政的言论,无不点头称是,朝堂之上的气氛随之变得更加热络。

“陛下英明,赵实匠师之贡献,堪称卓越,封赏之举,名副其实。”一位身着紫锦的大臣率先发言,其声如钟,敬意盎然。

“诚哉斯言,赵实之才华,为我大秦带来了革故鼎新的变化,若不予以显赏,又何以激励天下英才为我大秦竭忠尽智?”另一位大臣紧接着补充,眼中闪烁着对赵实才华的敬仰。

“陛下,赵实虽谦逊淡泊,然而我大秦素来赏罚严明,对于这样一位非凡的匠师,理应予以重赏,以彰显陛下之恩德。”一位白发苍苍的文臣也赞同道,言语间流露出对皇家传统的尊崇。

“臣等一致赞同,赵实之才,当记入史册,其功绩不仅造福当代,更将遗泽子孙,陛下封赏赵实,正是激励天下匠人奋发向前的表率。”群臣异口同声,声音在朝堂上空震荡,显得坚定而有力。

嬴政闻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不动声色地与下方的李斯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将赵实恰到好处地推向台前,这一计划终于圆满达成。

接着,嬴政缓缓起身,目光一一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大臣,语气坚定而庄重地宣布:

“既然众卿皆认为赵实功勋卓著,应得封赏,那么朕便顺应众意,对赵实进行嘉奖。

朕意已决,封赵实为‘匠师’,赐黄金百两,良田千亩,以表彰其为我大秦作出的不朽贡献。”

群臣闻此,齐刷刷地跪拜于地,齐声欢呼:“陛下圣明,赵实封赏,天下归心!”

……

赵实封赏之事确定后,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庄重而和谐。

嬴政的目光从群臣的身上缓缓收回,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地问道:

“诸位爱卿,封赏赵实之事已定,若还有其他要事需上奏,此刻便可提出。”

话音刚落,以卢阳为首的一群法家官员互相对视一眼,眼神中交换着某种默契。

卢阳,身为朝堂中法家官员的代表人之一,他的地位在朝中举足轻重,自然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儒家入朝廷分出法家的权力。

于是,他整了整衣冠,迈步出列,躬身行礼,然后朗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不得不说,事关国本,请陛下圣裁。”

嬴政微微点头,示意卢阳继续。

“陛下昨日宣布,欲引入儒家理念以辅治国之道,臣以为此举不妥。

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之本,严刑峻法,使得国力强盛,百姓畏服。

若此时引入儒家之说,恐动摇国本,使民心混乱,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卢阳的声音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对法家思想的坚定信仰。

朝堂之上,卢阳的话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些原本支持儒家思想的官员面露不悦,而法家官员则暗暗点头,显然对卢阳的观点表示赞同。

“卢阳大夫所言,未免过于危言耸听了。”一位身着儒服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叫公孙衍,“儒家讲究仁爱、礼治,正可以弥补法家过于严苛之弊。陛下此举,正是为了使我大秦更加和谐,民心更加归附。”

卢阳冷笑一声,反驳道:“公孙大人,您所谓的仁爱、礼治,不过是空中楼阁,看似美好,实则难以在现实中推行。

若真如您所言,何需严刑峻法?何需律令约束?恐怕到时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

“卢阳大夫此言差矣。”公孙衍不卑不亢地回应,“儒家并非忽视法治,而是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教化民。法治为表,德治为里,二者相辅相成,方为治国之道。”

朝堂之上,两派官员各抒己见,辩论之声此起彼伏,气氛愈发紧张。

嬴政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沉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场针锋相对的争执。

“够了!”

终于,嬴政的声音响起,虽不高亢,却蕴含着无法抗拒的威严,一举平息了朝堂上的喧嚣。

群臣即刻跪拜,头颅低垂,屏息静气,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嬴政的目光如同锋利的剑刃,逐一审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官员,尤其是卢阳等法家派的坚定支持者。

“儒法并济,‘内儒外法’之策已决!”嬴政的声音坚定而冷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如有再敢在朝堂之上挑起事端,干扰国政者,朕必严惩不贷!退朝!”

伴随着嬴政的命令,群臣纷纷起身,依次有序地离开了朝堂。

卢阳等法家官员虽心中充满不甘,但在皇帝的绝对权威面前,他们也只能低头遵从,无声地退去。

……

出了宫门,卢阳等一众法家官员脸上的表情难看到了极点。

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面露难色,彼此交换着忧虑的眼神。

卢阳抬头望了望阴沉的天空,仿佛那压低的云层正如他们此刻的心情,沉甸甸的,透不过气来。

就在此时,李斯从宫门中走了出来,他的步伐沉稳,神态自若,仿佛朝堂上的风波与他无关。

卢阳见状,连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几位同僚迎了上去。

“李丞相,您作为我等法家官员的领袖,朝堂之上,适才争辩之时,您为何不发一言?”卢阳语气中带着几分责问,几分不解。

李斯停下脚步,目光扫过卢阳等人,脸上没有丝毫波动。

他淡淡地开口:“卢大夫,你以为我沉默,便是默认了你们的反对?”

卢阳一愣,没想到李斯会如此反问,他支吾着回答:“我等自然是希望李丞相能站出来,与我等一同反对这一荒谬之策。”

李斯微微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你们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内儒外法’之事,陛下早已深思熟虑,今日之举,不过是告知众卿而已。

你们在朝堂之上的反对,不过是徒增笑话。”

卢阳等人面面相觑,没想到李斯会如此直白。

卢阳有些不甘心地追问:“难道我们就任由儒家理念渗透我大秦,毁了我们法家多年来的基业?”

李斯冷笑一声,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卢阳,你所谓的基业,不过是你们一己之私。

陛下所思所虑,乃是大秦的长治久安,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内儒外法’之策,正是陛下为了平衡法家与儒家,使之相互制约,共同为治国所用。”

“你们若再执迷不悟,继续反对,不仅是与陛下为敌,更是与天下百姓为敌!”

李斯的话如同重锤,敲打在卢阳等人的心上。

他们原本坚定的眼神开始动摇,脸上的傲慢逐渐被震惊所取代。

“李丞相,我们……我们……”卢阳结结巴巴地想要辩解,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李斯目光如炬,语气坚定:“卢阳,我劝你们不要再做蠢事。

‘内儒外法’之事已成定策,绝无更改的可能。

你们若是真心为大秦着想,就应该放下成见,与儒家一道,共同辅佐陛下,共创大秦的辉煌。”

说完,李斯不再理会卢阳等人,转身离去,留下卢阳等法家官员在原地愣怔怔地站着,面露难色,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