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粮食危机

  • 绍唐
  • 诚书惊
  • 2288字
  • 2025-04-04 20:23:36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天将蒙蒙亮的时候,回乐城就已经充斥着各种叫卖声,好似一头盘踞在西北大地上的从沉睡中苏醒。

而为这座城池注入如此生机与活力,不必多言也不必争论,定然就是那场随着皇帝归来而逐渐传遍天下的面对同罗的“大胜”——这无疑给还笼罩在唐帝国光辉下的百姓和大臣们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至于更西边的四镇派来的勤王军队渐渐到达、知道皇帝消息而逐渐来灵武投奔的士人、富家也越来越多……回乐在此前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如此荣耀的时刻。

可能在回乐土生土长的百姓也想象不到,自己家乡的街道竟然还真有人满为患、车水马龙的一天。

这其中自然有许多未过科考的世家子弟想要趁此机会谋个冲天的机会,但更多的却是从京畿、河南甚至河北举家逃亡过来的百姓们——就好像在人们心中,京城总该是要繁华一些的,而天子脚下比之他处,也总是要安全一些。

在宣传当中,《灵武日报》这个阵地当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游记》当然还在连载中,大臣们的论事也日日刊登其上,而整个报纸的背面,则是连续一旬都在描绘皇帝在进攻同罗时的英姿,简直是用尽溢美之词。

所以人们心中皇帝的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明君、圣君之类的言论也就甚嚣尘上,在最近的朝堂之中,张说的那句“雅类圣祖”更是被提了又提,俨然是把今上视为太宗一般的人物了。

市井之中则流传着许多版本,比如什么皇帝有三头六臂,身高十几尺,只往那一站,就吓得胡人屎尿齐出,齐齐跪下高喊投降,又或者皇帝一声令下,黑白无常带着牛头马面浩浩荡荡地从地府入人间,只消几下就把胡人的魂魄勾走……

虽然其中承载着人们朴素的愿望,但听来也不得不让人啼笑皆非了。

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或许也正是《灵武日报》供不应求,大多百姓只能茶余饭后去茶馆酒肆听听说书人的版本——那其中当然少不了艺术加工。

而细究供不应求的原因,大抵是这份报纸本就是李亨用来宣传政策和包装自己的产物,所以产出的大多数都被通过驿路被运往各地,在产能不多的情况下,自然就一报难求了。

日上三竿,在普通百姓眼中已经被神化了的皇帝李亨还是如往常一般巡视着军营。

虽然大胜造成的内外轰动极大,但是李亨自己的生活却与先前并无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平常之时,也跟着军中将领学点射箭的本事,省的之后若是再上战场只能给旁人递递旗帜。

只听见“咻”的一声,箭矢从绷紧的弓弦上脱离,在半空中划过一道笔直的长线,最后正中十几米外的靶心。

“陛下真乃神人也,练箭不过旬日,就已十有九中,不输军中神射。”

哪有这么出众……不过是这具身体早存着射箭的肌肉记忆,李亨的练习只是逐渐将其唤醒的过程罢了。

已经学习过乃至学会但是淡忘了东西,再学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而且军中的那些所谓的神射手又岂是李亨能摸得着边的,且不说人家射的都是高速移动的动态物体,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战场上能不受影响地依旧发挥出不输于平常的实力。

“成公(段秀实字)就别揶揄朕了。”

李亨看向站在他旁边的两个壮硕的汉子,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还差得远呢。”

段秀实和他的上司李嗣业原来都在安西都护府任职,听闻李亨在灵武即位、征召四镇兵力的消息后,就领着五千步骑赶来。

这五千步骑连带着其余三镇赶来勤王的大头兵以及李亨带回来的那些胡人当中的精锐之士统一被编入了御营右军当中,综合起来有两万快接近三万人,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目前的都统是曾经哥舒翰的手下,原太常卿、元帅府马军都将王思礼,而由李嗣业和原河西兵马使,同样曾在哥舒翰手下、参与过潼关之役的李承光任副都统。

段秀实因为资历不够,得了个都虞候的位置,平常也算是李嗣业的偏将。

“陛下,河北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后续的到底如何布置也该晓谕我等了吧?”

比起段秀实八面玲珑,李嗣业整个人就显得严肃许多,不过这或许也正是他们两个能搭配起来的缘故。

“若是这样一直待在回乐练兵,陛下还不如放某回去安西杀敌,这样饭菜吃下肚,也不会觉得良心有愧。”

李亨知道李嗣业是在为国家担心:“嗣业莫急,当下只是在磨合军队,待朕与群臣商议过后,就当做出下一步的安排,届时多的是你杀敌立功的机会。”

李嗣业还想说些什么,却见宫内的大总管李静忠凑到皇帝面前,躬身说道:

“大家,宫里传来消息,说是先生有要事求见。”

经过同罗一役后,李静忠变得更加不显山不漏水,好像收敛起了所有不该有的心思,只想着待在皇帝身侧将该做的事情做好。

“你看。”

李亨笑着对李嗣业说道,

“商量的人这不就找上门来了?”

与李嗣业和段秀实道别后,李亨坐上回宫的马车。

在无人的时候他又忍不住皱起眉头,之所以不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并非是他方才和李嗣业说的是在留时间给御营右军磨合军队,而是在抓紧时间想出能够筹集粮食的办法。

是的,眼下最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军粮不够了。

别看李亨之前从当地富户家中,以及寺庙道观中“化缘”化出了许多物资,加上朔方原有的存粮,看起来是足够的,但当时李光弼领着御营左军出发太原的时候已经带走了一部分,御营中军出征同罗又消耗了一部分,再加上灵武的人数几乎以几何倍数增长,原先的那点粮食当然就不够看了。

更别说现在河西、陇右的军粮都要从朔方这抽调一部分,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至于为什么,当然是河南战火纷飞,江淮的粮食没办法跟着运河运到京城再转运到西北,而西北虽然土地不少,但因人口贫乏的缘故根本没种多少粮食,平常的军粮全靠和籴撑着。

现在因为叛乱整个大唐粮路崩溃,自然就得不到补充。

按理来说自己都危机的情况下本不该将宝贵的粮食运往河陇,只不过李亨到底还是放不下这两地,时刻担心着吐蕃的动向……

不管如何,在大举向安燕进攻前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否则决战前将士因没有粮食而哗变或者饿着肚子上战场而战败

——那可就真是滑天下之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