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教室里弥漫着粉笔灰的味道。苏竹机械地翻着课本,目光却不断飘向身后那个空荡荡的座位。宁燃离开已经三天了,课桌上还留着几道他用铅笔随意画下的痕迹。
“竹子,别看了。“程维维轻轻按住她的手,“老班说宁燃不会回来了。“
苏竹的指尖在课桌边缘无意识地摩挲着,那里有一道浅浅的刻痕——是上周宁燃帮她解物理题时,钢笔不小心划出来的。当时他皱着眉说“抱歉“,她却笑着说这样就能永远记住这道题的解法了。
“他连声再见都没说。“苏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落地。
程维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教室后门突然被推开,班主任带着一个陌生的男生走了进来。
“同学们,这是新转来的...“
苏竹没有抬头。直到一本物理课本“啪“地落在宁燃的课桌上,她才猛地转身。陌生的少年正把书包塞进桌洞,对上她的视线时挑了挑眉。
“这是林嘉阳同学,从今天开始...“
后面的话苏竹都没听清。她死死盯着那个陌生人坐在宁燃的位置上,指尖掐进掌心。那个总在课本上画建筑草图的少年,那个会偷偷在她笔袋里塞薄荷糖的少年,就这样被轻易地取代了。
下课铃响,苏竹像逃难似的冲出教室。走廊拐角的储物柜前,她颤抖着输入密码——宁燃的生日,这是只有他们知道的秘密。柜门打开时,一叠素描纸滑落出来。
那是十几张她的侧脸速写。在课间打盹的,咬着笔杆思考的,阳光下发丝泛金的。最后一张背面写着:“如果有一天我不告而别,不是不想见你,是怕看见你哭。“
苏竹蹲在地上,眼泪大颗大颗砸在素描纸上。她突然想起夏令营最后一晚,宁燃望着篝火说:“我最怕两样东西,海和你的眼泪。“
“找到你了。“
苏竹慌忙擦眼泪,抬头看见杨佳泽站在面前。他弯腰捡起一张素描,神色复杂:“他倒是画得很像。“
“还给我!“苏竹伸手去抢。
杨佳泽却把素描举高:“你知道宁燃家是做什么的吗?“他压低声音,“他父亲宁建国的公司去年逼死过三个农民工。“
苏竹僵在原地。她想起宁燃手腕上价值不菲的手表,想起他偶尔流露出的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想起他说“我父亲只在乎商业价值“时眼里的阴霾。
“那又怎样?“她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宁燃是宁燃。“
杨佳泽苦笑:“你果然...“他突然把素描还给她,“算了,你要真想知道,可以去老图书馆查去年的财经报纸。“
放学后,苏竹鬼使神差地去了老图书馆。在积灰的报刊架上,她找到了那则新闻:《宁氏建筑再陷纠纷,三名工人跳楼身亡》。配图上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有着和宁燃如出一辙的锋利下颌线。
报纸从指间滑落。苏竹想起宁燃总说“我讨厌高楼“,想起他画设计图时一定会给建筑物画上宽阔的逃生通道,想起他手腕内侧那个小小的“7“字纹身——现在想来,或许是纪念第七条生命的逝去。
回家路上,苏竹经过医院后巷。宁燃住过的那栋小楼亮着灯,窗前却再不会有那个修长的身影。她摸出手机,对着置顶对话框打了又删,最终只发出去一句:“我看到新闻了。“
消息像石沉大海。深夜苏竹惊醒时,发现手机有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别找我。对不起。——7“
这个简单的数字让苏竹的心脏剧烈抽痛。她拨回去,听到的却是“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月光照在床头那个贝壳吊坠上,折射出冰冷的光。
第二天是周六,苏竹去了趟邮局。她把那些素描连同自己写的信寄往海城——那是宁燃曾经随口提过的老家地址。信封上只写着“宁燃收“,寄件人处画了个小小的竹子图案。
“至少要好好道别啊。“走出邮局时,苏竹对着天空喃喃自语。梧桐叶飘落在肩头,像谁温柔的触碰。
周一的数学课上,苏竹在草稿本上无意识地画着贝壳图案。忽然有人敲了敲桌面,她抬头看见老班严肃的脸。
“苏竹,放学来我办公室。“
整节课苏竹都心神不宁。下课铃响后,她忐忑地推开办公室门,却看见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宁燃的爷爷,那位退休的老将军正坐在老班对面。
“丫头,过来。“老人招招手,声音沙哑却温和。他推过来一个牛皮纸袋:“小燃让我转交的。“
纸袋里是一本精装的建筑图册,扉页上写着:“给未来最好的建筑师。“落款日期是他们初遇的那天。苏竹的眼泪砸在烫金字体上,晕开一小片水痕。
“他...还好吗?“
老人沉默片刻:“被他父亲关在家里。“粗糙的手指点了点图册某页,那里夹着张纸条:“等我能保护你的时候。“
走出办公室时,苏竹把纸条紧紧攥在手心。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她忽然明白,有些告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等待。
那天晚上,苏竹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会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和你并肩而立。“窗外,初秋的风摇动树梢,仿佛在轻声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