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就是一起成长:麻省理工金融小子养育手记
- 陈采霞
- 2226字
- 2021-04-01 15:48:11
让自己快乐,助儿子成长
陈采霞
当今中国,孩子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泛而必须关注的话题。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的深入、留学浪潮的汹涌而来,无一不对孩子和家长提出新的挑战。作为这个特殊时代的家长,我有幸陪伴和参与了一个孩子自然与培育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只有一次育儿经验的我来说,其中的苦与乐自然是刻骨铭心、一言难尽。当一切归于平静,用写故事的方式怀念、珍藏、致敬曾经的光辉岁月是我这辈子作为母亲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之所以想到写这些故事,最开始是因为它是一种寄托感情的方式。儿子在十八岁那年远赴美国求学,一直陪伴他长大的我一下难以适应儿子不在身边的生活,思念和担心让我备受煎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魂不守舍泪流满面,万般痛苦中我发现儿子小时候留给我的记忆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每每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我就会找到一点慰藉,心情很快会舒畅起来。为了不让这些美好记忆随着时光流逝逐渐变得模糊,我产生了记录一些精彩片段的强烈冲动。
慢慢地,我发现我写故事对儿子的影响也很大。有这些故事作桥梁,儿子觉得妈妈的爱没有因为千山万水的阻隔而变得遥远和陌生,他与妈妈的感情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开始疏远和淡化,相反我们的心越来越靠近,我们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直到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你这招太厉害了,你把我小时候写得那么乖,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调皮了,你再把这些故事出版了,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好意思不好好表现吗?”
儿子的悟性很高,不仅读懂了妈妈的思念之情,还读懂了妈妈的良苦用心,这更坚定了我写故事的信心。让自己快乐,助儿子成长,何乐而不为呢?果然,我重新找到了爱儿子的方式,儿子也一天比一天成熟懂事。我们似乎在进行一场比赛:我要把故事写得越来越精彩,儿子要证明自己越来越优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留学生已经成长为职场精英。从德勤到谷歌,从咨询师到战略运营管理,孩子在美国的求职经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工作经历也可谓不同凡响、耐人寻味。分别近十年,孩子早已习惯了自己打理一切,我们父母也回归了自己的生活,除了平日的简单问候和节假日的匆匆团聚,我们很难有机会进行深度交流。好在我一直保持着写孩子成长故事的习惯,孩子也很认可这种交流形式,在我表示想写一写他的工作经历时,孩子在百忙之中帮我回忆、整理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让我有机会完成了这本书第三版的创作。
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无疑是每个父母努力的方向,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可能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遇到种种问题,比如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错误使用教育方法、遇到困难不得不放弃、甚至有可能陷入困境和绝望。我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同样也是酸甜苦辣都有体验,但一路走来,我还是觉得快乐和幸福更多。读大学时,我曾广泛阅读各种图书,其中有两本书对我培养孩子影响很大,一本是《居里夫人》,另一本是《傅雷家书》。虽然我很崇拜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大翻译家傅雷,但从这两本书里了解到的作为母亲的居里夫人和作为父亲的傅雷更令我敬佩。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既艰苦又耗时,但她没有因此而忽略她的孩子,相反她是一个非常细心而且有责任心的母亲,对两个女儿的培养和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女儿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也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尚且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平凡如我这样的母亲怎么能在孩子面前不思进取、玩忽职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孩子的父亲在世界上并不多见。虽然我无法像傅雷先生那样博学和睿智,培养出傅聪那样世界闻名的钢琴家,但我至少可以在用心和付出上尽我的全力,所以自从有了儿子我就丝毫不敢怠慢和逃避,孩子的事对我来说是高于一切的,哪怕是牺牲自己的事业和青春我也无怨无悔。如果说我在孩子培养上小有成就,那么我的成就是因为我借鉴了成功者的经验,所以我也希望把我的一点经验传播给大家。
看完我和儿子的故事,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爸爸去哪儿了?在这里我要特别告诉大家,我先生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为了事业——同时也是为了给我和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他也是呕心沥血百折不挠,虽然直接给儿子的关心和帮助不是太多,但作为男孩子的父亲,他也是一个成功典范——他在事业上的孜孜以求、坚忍不拔并且硕果累累为儿子树立了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功不可没。我们夫妻俩曾开玩笑说:事业(他创办的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是他的儿子,孩子是我的儿子,我们俩一人负责一个。如今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新航道也在茁壮成长!依我们家的经验,夫妻俩分工合作,的确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因为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意见分歧,相互之间还能培养出更多的信任和独立性,孩子也能看到不同的角色模型。如果父母都以事业为重,孩子势必受到冷落;如果父母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会倍感压力。
我很感谢我的先生给我机会让我充分扮演母亲的角色,也很感谢儿子给我机会让我成为学习型和成长型的母亲。此外,我还要还要特别感谢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彭明榜先生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此次出版付出巨大努力的编辑们——唐知涵女士和冉孟灵女士,还要感谢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学敏老师及她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不可能有这本书的存在,更不可能有这本书今天的模样。希望这本凝聚众人心血的书能够抛砖引玉、传播爱与智慧,为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愿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愿天下父母收获幸福!
(2018年1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