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五周年论文选(1980—2014):卷一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五周年论文选(1980—2014):卷一

张江 高翔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64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5 17:42:25 最新章节:四 结语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据已有的期刊评价体系的测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名列同类期刊首位,其一流学术地位也为专家评价所认同。《中国社会科学》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并连续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江 高翔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人地关系演绎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农业文明时期的乡土单一结构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再到生态文明时期的多元共生结构的转变正是目前世界各国土地开发利用正在经历的实践进程。鉴于中国的土地开发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未来土地利用空间重组将面临改善和提升土地整体产出质量的巨大挑战,其中草地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大关键,这正是本书撰写的
    张雷等社科14.6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作者在考察世界各国智库并亲身经历了若干智库的组建及其活动基础之上写成的。它以自传体的写作方式,用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告诉读者何谓真正的智库,如何建设这样的智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及放眼世界的鲜明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在文化上与中国有诸多共性的日本,其智库建设的得失也会给我们诸多启示,帮助我们在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理想智库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
    (日)铃木崇弘社科12.7万字
  • 会员
    探索心灵、研读内心是德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命题。德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他的思想及创作内容深邃复杂,具有多领域、跨学科的特点。本书以“存在”为主线,试图从文学、哲学、心理学三个模块拼贴出黑塞“向内之路”的多元地图,以期展现黑塞理想的“整体知识”图景。
    陈敏社科21.1万字
  • 会员
    本书来自在厦门大学校园举办的跨学科活动——“芙蓉湖畔对话”。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与高校师生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嘉宾均为厦门大学著名学者,包括多位中科院院士、全国各领域著名专家。对话中,观点交锋,认识碰撞,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一经推出,即受到师生欢迎,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目前已成为厦门大学的品牌项目。为记录对话内容,扩大对话影响,传播科学知识,主创团队将对话进行了整理,形成此书
    詹心丽主编社科12万字
  • 会员
    宋明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日趋成熟,粤商崛起,与此同时,士大夫队伍也日益成长壮大,并为了改变中原士人之前所描述的岭南“烟瘴荒蛮”形象,不遗余力地推介王朝正统文化。本书通过明清广东仕宦建构三位女性形象的研究,一方面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仕宦将唐宋岭南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边疆地区在士大夫
    乔玉红 刘正刚社科24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地租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批判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上的认识误区,构建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与认识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厘清中国农民工半商品化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迁徙与回流中的农民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民工半商品化的主要趋势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
    周振社科19.3万字
  • 会员
    本书探讨了儒学与社会主义思潮的亲和性,聚焦晚清的思想转向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勃兴,以居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两位思想大师康有为和刘师培的广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社会主义思想的内生起源,把康有为、刘师培的社会主义放在整个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脉络中考察,考察他们和清代及更早的儒学思想之间的源流关系。本书具有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性质的理论价值。
    谢天社科15.2万字
  • 会员
    本书从乡村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出发,指出新时代乡村民生服务供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要以民生改善为重要抓手,检视当前民生发展中的新情况、新要求、新趋势,努力提高乡村民生水平,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发展要求,使乡村更有韧性,人民生活更美好。
    吴业苗社科22.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收入分配效应与调控政策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和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及相互作用机理,实证检验了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收入分配效应,揭示了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化如何影响居民收入分配水平及其作用强度,进而提出了收入分配合理化视角下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化的调控机制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文社科13.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