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广告治理长效机制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网络广告治理长效机制研究

刘西平 连旭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19万字

更新时间:2024-12-03 17:50:18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从公共治理理论、生态系统论和熵理论等的核心观点出发,对广告治理、网络广告、公共治理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全面论述了在新《广告法》背景中中国网络广告治理机制现状、问题与挑战,探讨了该机制体系结构与完善路径。其中,重点围绕提升我国网络广告治理能力达成长效治理目标这一中心议题,详细阐述了构建广告导向监管机制、强化法律补全机制、完善行政监管机制、改进广告行业自律机制,以及探索第三方参与机制等几方面的内容。
品牌:西南财大
上架时间:2024-06-01 00:00:00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西南财大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西平 连旭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以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翻译传播以及在传播中最具代表性加影响力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类型、翻译文本的谱系关系、翻译传播线路、翻译传播文化场域各权力因素与其经典身份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加翻译方法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阿诗玛》的翻译过程也就是其动态经典化的过程,《阿诗玛》的翻译过程构筑了其传播世界,《阿诗玛》的翻译与传播见证的是对他者解读和转移的多层效果构成的复杂网络。
    黄琼英社科27.8万字
  • 会员
    周振甫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型编辑,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亲历者和参与者之典范。本书遴选周氏围绕编辑出版工作所撰写的文章近四十篇,分为“经验脞谈”“审稿纪实”“编辑忆旧”“出版杂议”“文心书简”等编,既富书林掌故,亦有经验总结,可为当代出版人提供宝贵借鉴和启示。
    范军编选社科16.1万字
  • 会员
    本书首先对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内涵、机制与模式等进行理论分析,并以图书馆为例对我国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从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目标用户视角,研究了用户在选择学术期刊论文和电子书过程中的关键感知点,分析了用户的感知行为特征对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启示;最后,聚焦推广信息视角,借鉴内容营销理论,构建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内容营销机制与方法体系,提出了应用内容营销方法促进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
    茆意宏 马坤坤 彭爱东社科13.9万字
  • 会员
    本书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
    阎伟社科23.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传播为视角,依据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活动分析了蒙古族诗人的心态动机、行为方式及世人对诗人形象的接受、影响。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文学传播活动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保证了作品价值的实现,帮助诗人在清代文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邢渊渊社科19.8万字
  • 会员
    《新诗海外传播的当代性反思》主要研究了新诗的海外传播情况,并从当代性的角度对新诗海外传播进行了反思。作者推崇杜威的一个说法:“宣布某事并不构成传播,即使大声强调也不行。传播是创造参与的过程,是将原本孤立与独特的东西拿出来共享的过程;它所取得的奇迹部分在于,在传播时,意义的传达不仅将肉体与意志提供到听话者,而且提供到说话者的经验之中。”传播绝非单向的宣传,若无他者自主选择,绝无传播可言。传播是一个互
    冯强社科23.7万字
  • 会员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承担了为学术成果研究提供知识服务和学术成果交易、传播的功能,是学术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环节。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重新定义学术出版,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打造新的学术出版生产链条;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建立学术“旋转门”机制,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真正发挥学术编辑内容价值发现者
    谢曙光等社科15.1万字
  • 会员
    本书遴选了西方传播研究领域的35部经典著作,涵盖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英美文化研究等重要理论流派,通过导读的方式让读者全面感受传播理论开放的知识图谱。
    胡翼青主编社科32.4万字
  • 会员
    互联网是当前驱动媒介、传播、文化与技术发生动态变化的核心因素,互联网历史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有着深刻的关联共生关系,互联网历史研究也因此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有鉴于现有的互联网研究缺乏历史的纵深与反思的力度,本书尝试跳脱出互联网技术史、互联网事件史与互联网企业史等常规路径而另辟蹊径,转而聚焦从社会记忆视角研究中国互联网的社会史。透过从媒介记忆角度探究中国互联网的总体历史,从群体角度剖析中国网民的历史画像
    吴世文社科17.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