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巴什拉文集(第12卷):土地与憩息的遐想——论内在性形象
更新时间:2023-09-22 16:45:12 最新章节:译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土地与憩息的遐想——论内在性想象》,乃商务印书馆已出《巴什拉文集》第11卷《土地与意志的遐想——论力的想象》之姊妹篇,此两本论著,为法国新认识论奠基人巴什拉对“水”“气”“火”“土”四大元素所作哲学研究的“属土”部分。本书沿上篇(《土地与意志的遐想》)之研究径路,藉助文学材料,对扎根梦想及作为憩息形象的地下生活进行了考察,共三部分十章内容。第一部分凡三章,提纲挈领,展示了本书的研究论题与分析角度:物质内在性的遐想(第一章),喧嚷的内在(第二章),质之想象:节奏化与情调化(第三章)。第二部分共四章,先藉庇护所的三大形象(房屋、肚腹、洞穴),循三个方向考察了“回归母性”的精神主题:故居与梦想之居(第四章)、约拿情结(第五章)、岩洞(第六章);后以迷宫(第七章)为主题,讨论了与洞穴的憩息之梦对立的那些更不安的迷宫之梦。第三部分共三章,为三篇独立的短论,对蛇(第八章)与根(第九章)这两种属土存在的研究,与上一篇《土地与意志的遐想》不谋而合;最后一章,酒与炼金士的葡萄(第十章),作者想说明一道具体的遐想如何可能实现最多样的价值。总而言之,全书抛开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桎梏的学科分类,文笔感性动人,思路明晰透彻,展现了一位现代哲人对智性与精神活动中的深在性及直觉灵感的浓厚兴趣,其考察不仅向精神分析这个广袤而坚固的领域敞开,也充分肯定了文学创作发现世界与自我的诗意价值。
译者:冬一
上架时间:2022-08-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作者展示了如何建立一种科学的神话哲学的过程,亦即通过批判地考察由古至今的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神话观(比如把神话理解为纯粹的诗意发明、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的扭曲或掩饰等等),表明神话本身已经是一种哲学思维,但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民族的自觉的发明,而是人类原初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运动在不同民族的意识中的反映。哲学20.5万字
- 会员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哲学47.6万字
- 会员本书主张“哲学思考就是哲学地研究哲学史”,围绕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柏拉图的《理想国》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考察了两部作品所代表的政治哲学的延续与差异,提供了一种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黑格尔甚至西方政治思想的思路。哲学12.4万字
- 会员当虚无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映象时,如何走出虚无主义的深渊便成为时代命题。本书系统梳理了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克服虚无主义的理论和批判资源,为我们反思和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借鉴。克服虚无主义是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问题。虚无主义之于中国,不仅是问题危机的倒逼,也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克服虚无主义,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本书澄清了虚无主义的中国特征、影响程度和发哲学22.5万字
- 会员本书从白璧德所提出的“国际人文主义”的概念出发,在阅读大量白璧德英文原著、学衡派报刊和相关一手史料基础上,打破前人对学衡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等的论断,重现挖掘白璧德所倡导的国际人文主义运动与学衡派的联系。本书以双重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学背景,探讨其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形成国际人文主义的构想,并进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问题;另一方面细致考察了学哲学24.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