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明威:最后的访谈
更新时间:2019-07-16 14:33:14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记录,收集了海明威与《巴黎评论》《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所做四篇访谈。访谈中的许多回答,刻薄、迷人而真挚,一如受访者本人。他凭借一己之力重新定义并改写了美国文学的面貌。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状态的海明威,采访者多年坚持,多次碰壁,留下了宝贵的访谈资料。海明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他对小说写作有什么见解?他的日常生活如何?从他对于作品的全身心投入中,可以瞥见一个与众不同的海明威。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沈悠
上架时间:2019-06-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最新上架
- 会员刚从普林斯顿毕业时,22岁的苏莱卡对生活充满期待,她像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担忧着如何面对跨入社会后的问题:新的环境、自己的前途、恋爱生活……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命运从一种小小的瘙痒开始发生了改变——她生病了,在一系列诊断之后,她终于接受了自己患上癌症的事实。她开始了与癌症长达五年的毁灭性斗争,同时开始给《纽约时报》投稿,并开设了书写自己经历的专栏《人生,被中断》,该专栏在全美影响巨大,她收获了各类读者的文学18.6万字
- 会员1973年至1979年,饶平如下放安徽,毛美棠留在上海照顾家庭。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唯一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本书收录了饶平如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收到的来自妻子美棠和孩子的71封家书。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文学6.4万字
- 会员本书以抗战时期的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这两个体现国共合作的政府文化机构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它们的组织建构、文化活动和文艺政策,通过第三厅、文工会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及其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种种影响,来重新观照生存于战争和政治的纠缠之中的现代文学的发展路向和生存机制。第三厅和文工会是观照国统区抗战文艺的一条重要线索,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功利主义的一脉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和壮大。《野玫瑰》和《屈原》的两军对文学17.7万字
- 会员本书由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多次蹲点下姜的《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慧敏(笔名劳罕)执笔,以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为基础,记录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展现了党员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民情怀,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文学7.9万字